許良喬來橫店9年了,早先一直在劇組做現(xiàn)場制片,很羨慕導演拍戲的狀態(tài),后來偶然碰上給普通游客拍電影的契機。他感慨,一開始覺得特別不可思議,畢竟一天要拍三四個組,這和專業(yè)劇組拍電影的節(jié)奏差異太大。
許良喬覺得,大家之所以愿意來橫店拍微電影,是因為內(nèi)心有一份“代入感”——畢竟腳下這片土地,誕生過他們喜愛的那些影視劇。
吳瀟介紹,公司在創(chuàng)作微電影劇本時,主要遵循幾個基本要求:保證劇本適合25~30個人演;適合現(xiàn)有的布置好的場景;服裝相對適合這個朝代;每個人都要露臉和有臺詞。符合以上要求后,再結(jié)合時下熱播劇進一步創(chuàng)作劇本。當《甄嬛傳》火的時候,他們選取《甄嬛傳》里大家耳熟能詳?shù)钠,比如驚心動魄的“滴血驗親”,復原原劇場景,再改編相關橋段,加入幾個新角色。
當時還原“滴血驗親”的顧客,是一群來搞團建的外企員工,其中飾演太醫(yī)的荷蘭小哥的表演極其耀眼。公司總導演張金泉說,讓外國顧客講中文臺詞是很費勁的,需要一字一句教他們照著念。他發(fā)現(xiàn),外國顧客認為中國古代文化很神秘,所以在進行“穿越”式體驗時,會有點小緊張,又很愉快,感覺很有紀念意義,總拿著手機各種拍照。吳瀟回憶,外國人真地特別喜歡清宮戲,“他覺得一穿上這種服飾,就是正兒八經(jīng)在演大片了,很認真”。
傳承傳統(tǒng)文化,也是吳瀟們試圖達成的目的之一。為此,公司一直在推進少兒課本劇、少兒真人劇的拍攝制作。比如,在每年暑期的“影視體驗夏令營”中,孩子們可以來橫店表演《三顧茅廬》《智擒鰲拜》等課本劇,用另外一種方式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曾有一個暑假,多達8000多個孩子前來表演過課本劇。
你越會演越敢演 我就給你加越多戲
許良喬接觸過的顧客中,大學生群體相對放得開,很愛演,還會主動提建議。“前天我拍一場戲,有個大學生飾演太監(jiān)。他講完臺詞還問我,這個角色說話聲音是不是應該更細一些?”許良喬笑稱,“你越會演,我就會給你加越多戲。”如果碰上實在記不住臺詞的顧客,“劇組”也會現(xiàn)場改臺詞,或者讓顧客改為在微表情等神態(tài)上下功夫。
總之,只要顧客提出需求,公司就盡量滿足。吳瀟說,某家公司在抵達橫店的前一晚忽然提出要修改劇本,要體驗抗戰(zhàn)戲,吊威亞,“一槍打8個”,還要上演一出“八大門派決戰(zhàn)紫禁之巔”。
臨時要改的兩出戲都很費事,不過公司還是在一夜之間搞定所有工作:重編劇本,重設人物造型,調(diào)集了200個群眾演員,調(diào)來兩輛威亞吊車,提前審批、安裝爆破裝置……吳瀟表示,之所以能迅速應變,是因為橫店影視城本身是一個成規(guī)模的系統(tǒng),“什么東西都有了,只要臨時調(diào)度就可以”。
接待過眾多體驗拍電影的顧客,吳瀟發(fā)現(xiàn)大家對橫店的印象幾乎都是——橫店好大,和想象的不一樣。顧客沒想到,橫店并不是一座有城門的城,也并不能隨時隨地看到明星。“但因為他們有這樣的想法,我們的產(chǎn)品就更要補上了,補充和影視相關的體驗,彌補他們旅行中的遺憾。”
“我覺得很好玩,給游客拍小短片也是在娛樂自己。”張金泉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說,從事這個職業(yè)固然辛苦,但同時讓他獲得了快樂和成就感。“不會演戲的顧客,我們能給他們拍出一部微電影。如果時間足夠,我們還能把效果做得更好,是不是很有成就感?”每次看到一開拍就緊張到不會走路的顧客,張金泉心里總想說一句:不用緊張,放開了來嘛!
顧客的現(xiàn)場表現(xiàn)也可能為張金泉帶來意外反饋。有一次,來自東北的一家四口拍攝《太后吉祥》,其中一段原本設定為情感戲。張金泉起初擔心他們駕馭不了這種戲份,誰知顧客演得特別投入和到位,演著演著,眼淚竟“嘩”得涌了出來。
個人拍攝水平的提升,也是從事這個職業(yè)的收獲。有一次,為了拍攝一個人走50米路、沒有臺詞卻要展現(xiàn)內(nèi)心轉(zhuǎn)變的戲,張金泉從當天傍晚6點拍到次日凌晨。他竭盡全力展現(xiàn)這50米的“內(nèi)心戲”,嘗試了各種機位,去拍攝那個角色如何走到路燈下面,頭頂雨水落下來,人慢慢下蹲,抱住膝蓋而忍住眼淚,最后再整理好心情回到家。
折騰了一整夜,張金泉下了十足的功夫。顧客中途也提出過放棄,說:“導演我實在不行,演不出來。”張金泉給他輸送信心:“你可以的,你跟著我的感覺來。”最終出爐的成片效果格外理想,這對顧客和張金泉來說,都是最好的饋贈。采訪撰文: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沈杰群 2/3 首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尾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