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路子強
本報通訊員 張 迪
6月28日下午,記者來到高唐縣梁村鎮(zhèn)打漁李村,聽這兒的村民說,李擁軍把山上種植的山楂種到了自家的地里,增加了不菲的收入。
在村黨支部書記李振國的帶領下,在村東的山楂樹林里找到了李擁軍。“你看山楂長得多好,一簇七八個,能結(jié)著哩。”
看著主干粗大的山楂樹,記者好奇他是如何想到種山楂的。“我們這里的地鹽堿化嚴重,種糧食賠本,種棉花太費工,就通過別人介紹引進了山楂樹。”李擁軍說,種山楂省工省力,病蟲害也少。價格還可以,“小年”的時候價格最低3毛錢一斤,今年到了一塊錢,最好的時候一塊五,算是“大年”。
李擁軍種了4畝山楂,每畝六七十棵,能收六七千斤紅果,能賣六七千元。除去打藥、施肥等各種費用,每畝能凈賺四五千元。跟種棉花、小麥、玉米相比,種山楂的效益高多了。
談到種植,李擁軍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山楂樹抗洪澇能力強,容易栽培,病蟲害少,適合我們這個地方的土壤。一般一年澆4次水,冬季進行剪枝,管理非常方便。”
從2010年種植山楂至今,已有9個年頭,回想起剛開始種植山楂的往事,李擁軍道出了不容易:“山楂樹是從第3年開始掛果,但那只是零星收益,也就是說前3年是賠本的買賣,與投入根本不成正比。5到7年才逐步進入盛果期,那也是一年增加一些收入,不可能一下子‘吃成大胖子’。這期間卻不能不投入,嫁接、修剪、除草、施肥、防治病蟲害等各種人工費,加上其他管理費用,是一筆不小的資金,能堅持過來也很難。”
基本技術都掌握了,李擁軍準備在種好這4畝地的基礎上再擴大面積,并改變銷售模式,延長產(chǎn)業(yè)鏈。“采取網(wǎng)絡銷售的方式,既賣鮮果,又賣果制品,使收入再增加。” 李擁軍越干越有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