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王曉芳
夏日雨后,陽光斜照。
7月7日一大早,85歲的王京運就搬著小馬扎來到村中央的石板路邊,靠坐在墻根,與老伙伴們欣賞著路上的人來人往。
遠遠地看著幾輛中巴車開進村來,王京運來了精神。“來旅游的吧?你看,這么多車都能開上來,真了不起。”
原始古樸的青石板大小不一,錯落有致,在金色中巴車的映襯下,讓這個小山村更添幾分生氣。
董家樓村位于五蓮縣叩官鎮(zhèn)駐地北10公里處,村前大北山路橫貫東西,南北向董常路直達342國道,與4A級景區(qū)五蓮山風景區(qū)隔路相望。這個不足200戶人的小山村,擁有林場3989畝,櫻桃園1300多畝,森林覆蓋率達78%以上。
“以前都是山路,整個村莊環(huán)境也差。不少游客知道我們這個地方,來了卻留不住。”叩官鎮(zhèn)黨委書記劉玉斌介紹,每到櫻桃成熟季節(jié),村民們需要上山采摘,然后運到城里去賣,“由于櫻桃成熟期短,山路難走,有時就爛在地里了。”
為改善農(nóng)村交通條件,自2017年起,五蓮縣每年投入5000萬元實施“巷巷通”工程,鼓勵群眾就地取材、透水鋪裝,切實解決農(nóng)村道路“最后一米”的問題。董家樓村就是全縣首批實施“巷巷通”工程的村莊之一。
47歲的張秀花是董家樓村的媳婦。25年前,她被丈夫用自行車接到村口,兩個人再沿著小路步行進村。而如今,張秀花家的小汽車就停在村中的停車場。“4個停車場,收櫻桃時都停得滿滿的。大車小車都能開進來。”張秀花說。
大路連小路,小路連農(nóng)家。得益于四通八達的路網(wǎng),張秀花家的櫻桃這兩年也賣出了好價錢。以往要騎著摩托車到城里賣的櫻桃、核桃,現(xiàn)在坐在家門口等著人來收,“市里的、縣城的,都愿意來采摘,收入翻番都不止。”
劉玉斌介紹,叩官鎮(zhèn)現(xiàn)有43個行政村,以董家樓村為代表的“巷巷通”村莊已完成41個,剩余兩個村莊也將于7月底完成。目前,五蓮全縣已有478個村莊完成巷道鋪裝,占符合規(guī)劃村莊總數(shù)的98%,本月底將實現(xiàn)全覆蓋。
用石板鋪裝的街巷,不僅使村民和游客出行更便利,還增添了傳統(tǒng)古樸的“鄉(xiāng)愁”景致,帶動了鄉(xiāng)村游、采摘游、民俗游。
在董家樓村,5套高檔民宿已于去年6月投入運營。古樸的石屋與周圍的草木融為一體,腳下的石板路縫隙間青草依依,與周邊石屋、古樹相互映襯,使這個小村落到處散發(fā)著靜美祥和的氣息。
“去年民宿幾乎爆滿,周末也忙得很。”董家樓村黨支部書記王增說,自從村里修好了路,來的人就多了。去年,董家樓村被列入全省首批美麗村居試點村。
古屋、古井,再配上青石板鋪成的街巷,形成了別具風味的村落。然而,兩年前,選擇用石頭鋪路時,村里也有過不同的聲音:“為啥不用水泥?石頭路不平,還不能曬糧食。”
為此,王增沒少做工作。鋪路的石材都是原來老屋的廢棄石材和附近石材廠的下腳料,經(jīng)過切割加工成三五塊(寬30厘米、長50厘米),再鋪到小巷里。“這樣解決了材料緊缺問題,減少了成本。”王增說,石板路不光生態(tài)環(huán)保,還能重復利用。“水泥鋪路雖高效,但缺乏‘村味兒’,若需挖地施工,水泥路就要被破壞,造成資源浪費。石板路透水透氣,雨天積水能下滲,還有利于草木生長,既生態(tài)又環(huán)保。”
路通了,老百姓的心也連起來了。“原來習慣往路邊放垃圾、堆草堆的都改了,這么好的環(huán)境,誰都不好意思也不忍心破壞。”王增說。當“巷巷通”真的連上了“縣鄉(xiāng)路”,如今的董家樓村再也不是原來的董家樓村了,“董家樓牌”大櫻桃已獲農(nóng)業(yè)部綠色無公害產(chǎn)品認證,品牌愈來愈響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