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軟硬件保障,走出大山的學生越來越多,“2007年畢業(yè)的一個學生,從哈爾濱工業(yè)大學讀完研究生后,現(xiàn)在在成都一所科研單位上班。中國科技大學畢業(yè)的一個學生,現(xiàn)在經常到美國去交流學習……”學生的動向,吳松如數(shù)家珍,他們樂于向老師分享外面的精彩。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吳松不想親自去看去感受嗎?“出去(進城)的機會肯定有過的,有兩次連走的日子都定好了。”黃玉英深知丈夫,“動過念頭的,尤其是年輕時候。”但把太和鄉(xiāng)的孩子和個人的追求放在心底的天平細細度量,吳松便邁不開腳了,“我如果走了,她(黃玉英)肯定也會走,學校一下?lián)p失的就不止一個老師啊。”屢次掙扎,吳松先后放棄過5次離開山里的機會。
特/寫
87歲的“村教一代”
每天看書做筆記給自己“充電”
以“心懷天下意縱橫,志存高遠嚴修身”為家訓的吳家,學習是沒有終點的進行時。87歲的“村教一代”黃治欽是學習的帶頭人。“2017年10月1日早充電,嬉——游戲玩耍,詮釋——解釋事務的過程,訛詐——搞敲詐假借某種事物理由向人……”半個手掌大的小抄本上,工工整整摘抄著諸如此類的文字,每一頁的開頭都有日期和“早充電”三個字。“奶奶每天要看兩個小時以上的書,她把每天早上看書叫做‘早充電’,”黃玉英說,每次“早充電”時,看到不懂的詞匯黃治欽就摘抄下來,再翻字典查意思做記錄,“她的第一本新華字典已經被翻得稀爛,全靠針線把每一頁縫起來,后來我們給她買了第二本,現(xiàn)在也翻舊了。”“書放在客廳,臥室,到處都有,哪里合適我就在哪里看。”精神矍鑠的老人響亮念著祖父傳給她的訓言,“不讀書不知道天下大事,沒有文化的文盲會作蠢事。”說到知識更新,吳松笑言,“后浪推前浪,但前浪不能被拍死在沙灘上。”哪怕在山里也要奮力追趕著日新月異的時代,“現(xiàn)在山里的天地不像過去那樣與世隔絕。”他隨時參加跨校學習,到城里的優(yōu)質學校“取經”,到線上的教師培訓中心,向全市最好的學科老師請教,也自己利用網絡豐富教學案例等等。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李媛莉雷遠東 3/3 首頁 上一頁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