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于《走向世界·天下泉城》雜志
原創(chuàng): 文/王慶梅
最早了解張宜霞,是從她的文章開始的。《娘的三句話》《西倉庫往事》等樸實無華的文風,篇篇打動筆者的心。后來,聽友人說,她是一位在銀行系統(tǒng)工作30多年的退休老行長時,我吃驚了,又釋然了。
吃驚的是,她一個“工農(nóng)兵”學員、一位老行長,竟然寫出這么有血有肉的文字;釋然的是,正是她受到的良好教育、豐富閱歷,壘就成她人生一道道靚麗別樣的風景。

在一個秋高氣爽的周末,筆者見到了張宜霞,有幸聆聽到她的故事。她從童年的小山村講起,講她13歲意外吃上“國糧”,回憶她在西倉庫的磨練,她倉促間上任行長,她與農(nóng)行的情緣。從她的講述中,筆者看到了一個在人生每個階段都努力做更好自己的張宜霞。
"> "> ">
娘的話陪我成長
張宜霞1955年出生在梁山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在那個物質(zhì)貧乏的年代,她卻感覺精神富足。她說,雖然國家建設剛剛起步,卻重視孩子的教育,處處洋溢著蓬勃向上的精神,“我度過了一個幸福的童年”。
1962年,張宜霞上小學了。“這是整個公社最好的‘完小之一’,不管是設施還是老師。”她記得自己唱的第一首歌是《學習雷鋒好榜樣》,讀的第一本小說是金敬邁的《歐陽海之歌》,寫的第一篇作文是《除草》。“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為我打好了價值觀的底色,也讓我能走得更遠。”
“人必有家,家必有訓”。良好的家風則是張宜霞不斷前進的加油站和力量源泉。
“雖然娘沒有上過一天學,斗大的字識不了一布袋。但是我認為她是有文化、有見解、有智慧的娘。她老人家教育孩子不會講大道理,更談不上什么方法,有的只是一些樸素的語言。”
在張宜霞的印象中,有三句話一直伴隨著她的成長。
“聽你大爺說話去。”這是她10歲左右時娘經(jīng)常講的一句話。娘認為大爺是個見多識廣的人,聽他講話能給小小的張宜霞打開多扇窗,了解外面的精彩世界。有一次與大爺聊起了寫作文,他說,要想寫好作文,就要心勤、筆勤,平時要注意觀察、記錄、收集,再好的腦子也趕不上破鉛筆頭。“我覺得大爺?shù)脑挷粌H適合寫作文、也適合工作,更適合人生,人就是要終身學習。”
作為一個農(nóng)村婦女,娘吃苦耐勞、干活不惜力氣。有一次打水的時候,娘把張宜霞叫到井邊說:“人的力氣就像井里的水,出了還有。”當時的張宜霞似懂非懂。后來才明白娘是讓她踏實苦干,要“甩開胳膊大下腰地干”。這一句“井里的水”伴隨著張宜霞走過了學校的時光,走過了幾十年的工作歷程。
娘還讓張宜霞有一顆包容之心。記得剛從上級單位調(diào)到二級單位時,苦惱不已的張宜霞向娘哭訴。本想從娘那里找點同情的她,卻聽到娘說:“生雞生狗,叨一百口,一百口叼完就好啦!”
這句話如醍醐灌頂一下子解開了張宜霞的心結(jié)。從此她輕裝前行,努力工作,在新崗位上得到了領(lǐng)導和同志們的認可和贊許。
其實,娘的話還有很多:“不要忘了人家的好,不要記住人家的錯”“鋸響就有沫,干就比不干強”……人生路上每每遇到挫折,娘的話就像一盞不滅的指路明燈,指引著張宜霞,讓她終生受益。
(圖片:梁山縣革委毛澤東思想節(jié)約宣傳隊合影,1969年6月8日。后排右一是剛參加宣傳隊不久13歲多的張宜霞)
喝下西倉庫這杯酒
命運總是喜歡在不經(jīng)意間轉(zhuǎn)角。剛考上初中時,張宜霞被選為小報幕員隨村幼兒園去公社匯演“打花棍”,沒想到節(jié)目一炮打響,被選到縣里、地區(qū)匯演。她一路相隨,開始譜寫最美妙的人生。
這是張宜霞第一次去外面的世界,第一次見到電燈、電話、賓館的新奇令她激動不已。匯演結(jié)束后,小小的張宜霞得到梁山縣宣傳隊帶隊領(lǐng)導的慧眼,問她“愿不愿意來梁山縣宣傳隊”,她迫不及待地回答“愿意”。
一周后,只有13歲半的張宜霞離開小山村,來到梁山成為宣傳隊的一員,吃上了“國糧”。在宣傳隊里,她繼續(xù)擔任報幕員。記憶力超強的她,什么《紅燈記》《沙家浜》《軍民魚水情》等曲詞爛熟于心,再加上勤快能干,宣傳隊的人沒有不喜歡這個小姑娘的。
2年后,隨著國家大環(huán)境的改變,匯演減少了,宣傳隊解散了。1971年6月,不到16歲的張宜霞被分到了梁山縣食品公司西倉庫,度過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歲月。
在這里,她從“倒蛋”開始,用一年時間,將自己變成了一個合格的鮮蛋技術(shù)員。再后來,又被轉(zhuǎn)到豬肉加工組。“當時,領(lǐng)導用非常平靜的口氣跟我商量:‘小霞,加工組的工作主要是刮豬頭豬蹄豬尾巴,翻豬肚子豬腸子,剝豬,你愿意干點啥?’”就這樣,張宜霞在驚慌失措中成為西倉庫屠宰車間的一員。
一個十五六歲的姑娘每天不僅要面對血淋淋的殺豬場景,還要把豬皮從上百斤的豬身上剝下來,需要什么樣的心里素質(zhì)和技藝?工作10天后,張宜霞受不了了。左手血肉模糊,疼痛難忍,她一邊剝豬一邊哭,淚水和汗水合在一起砸在豬身上。
手把手教她剝豬皮的“親師傅”,找來一雙新手套給她戴上,說,等磨出繭子就好了。她哭得更厲害了。那天下午,她拖著疲憊的身體,還有血肉模糊的左手和灰色的心情,回到了30公里外的家中。那一晚,娘一邊給她輕輕地吹手,一邊說:“活再孬,你也是在給國家做事,也是吃國糧的人。人這一輩子不能光過好日子,日子不好時,咬咬牙就過去了。”
幾天后,帶著娘做的棉襖衩子和教導,張宜霞又回到了西倉庫,滿腔熱情地投入工作。后來,手上長了繭子,也漸漸有勁了,從一上午剝一個豬皮到幾十分鐘剝一個豬皮,她成了梁山縣城小有名氣的“殺豬姑娘”。師傅們對她也如親閨女一般。
1974年,19歲的張宜霞被滿票推薦為工農(nóng)兵學員,她離開了西倉庫,走進了山東省財政會計學校的大門。45年過去了,這里的點滴往事和師傅們的音容笑貌,仍縈繞在張宜霞的心頭。
(農(nóng)行梁山縣支行辦公樓)
三十余載農(nóng)行情
“西倉庫這杯酒喝得下,還有什么酒喝不了?”每每回首來路時,張宜霞愈發(fā)感到西倉庫的分量。
步入學校后的張宜霞,筆勤多記,如饑似渴地吸收著知識,教室里待得最長的是她,圖書館里待得最多的她。最終,她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成為梁山縣人民銀行的一名統(tǒng)計員。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在梁山人行,她像一個剛剛揚起風帆的小船,馳騁在金融知識的海洋里。每天早起打掃衛(wèi)生,做好工作準備,見縫插針苦練基本功:為了提高按電話的記錄速度,她苦練速寫數(shù)碼字,最快時210個/分鐘;為了繪制報表快速準確,她苦練算盤;為了給上級提供有價值信息,她用心收集情況,寫分析報告,背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就這樣,張宜霞迅速從一個新手成為銀行業(yè)務的行家里手,1978年、1979年分別在地區(qū)、全省系統(tǒng)舉行的技術(shù)比賽中獲得第一名。“可以說,在這段時間,我做了更好的自己。”
快速成長起來的張宜霞沒有驕傲,反而把目標定的更高。1980年,銀行分家,她被分配到梁山農(nóng)行,從零開始,踏實工作,1983年被提任計劃股長。此時,她覺得僅僅熟悉統(tǒng)計工作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學習計劃工作,調(diào)度資金、平衡規(guī)模,當好領(lǐng)導的參謀和助手。
自始至終,張宜霞牢記娘的話,終生學習,踏實苦干。“在梁山人行,我掃了3年的院子,在梁山農(nóng)行,我擦了9年樓梯。”
沒有人是隨隨便便成功,機遇總會垂青有準備的人。1989年,34歲的張宜霞走上領(lǐng)導崗位,從梁山農(nóng)行紀檢組長到副行長再到行長,一路走來,看似光鮮實則荊棘滿途。“可以說我是倉促間走上行長崗位的。”張宜霞開玩笑地說。
重擔壓肩的張宜霞謹記爹娘的教誨,迎著困難上,公私分明,踏實苦干,磊落做人,加強領(lǐng)導班子建設,健全機制,加強企業(yè)文化建設,努力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好行風。
功夫不負有心人。辦公樓聳立了起來,吃喝風剎住了,一批優(yōu)秀員工干部脫穎而出,凝聚力、向心力增強了,走向正規(guī)的梁山農(nóng)行從一個省級貧困縣支行躍升為“省級文明單位”。今年春節(jié)前,現(xiàn)任梁山農(nóng)行高行長給張宜霞發(fā)來辦公樓的照片,說:“老行長,您在這里當行長時蓋的大樓,快28年了,仍然是梁山縣城的一道風景。”
無心插柳柳成蔭。1993年10月8日,《人民日報》以“廉潔自律女行長”為題報道了張宜霞的事跡,在梁山縣引起不小的震動,也給了張宜霞一個人生更大的舞臺。
1994年初,39歲的張宜霞帶著對新工作的向往來到省城濟南,任山東省農(nóng)行計劃信息處科長,不過,不到1年時間又被調(diào)到了二級單位工作。巨大的落差困擾著張宜霞。她給娘打電話,于是就發(fā)生了前面的那一幕。
之后迅速進入角色的張宜霞,創(chuàng)新營銷方式,成立汽車銀行,加強文化建設,風風火火闖市場,第二年就被提任為營業(yè)部副主任,兩年后升任為濟南農(nóng)行副行長,一干就是12年7個月。
12年多,張宜霞與四屆一把手相處融洽,心情舒暢地工作著。她說她命好,遇到的都是好領(lǐng)導,其實這也離不開她過硬的學識和能力。
12年多,她想行長之所想,能挑千斤擔不挑九百九,分管的工作往12分上做……態(tài)度決定成果,張宜霞分管的工作走在了系統(tǒng)的前頭。2007年張宜霞被評為濟南市勞動模范,2008年被評為山東省勞動模范。
12年多,張宜霞注重收集資料,僅筆記就記錄了69本、約89萬字,較完整地記錄了營業(yè)部十幾年的發(fā)展情況,成為“行史館”的珍貴資料。優(yōu)秀是一種習慣,張宜霞說正是大爺?shù)?ldquo;破鉛筆頭”話語深深地影響了她,
也終成就了今天的張宜霞。
退休生活有聲有色
有人說,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shù),今天的日積月累,早晚會成為別人的望塵莫及。
2010年7月,55歲的張宜霞脫下行服,結(jié)束了農(nóng)行的工作,開始了全新的退休生活。她給自己定位:孝敬老人、幫助孩子、讀書學習、寫點東西、履行黨員職責,把退休生活過得有意義有體面。
回顧9年的退休生活,張宜霞做到了。
她陪著爹扒玉米,陪著娘做針線,陪著婆婆看電視。爹娘生病后,她和弟弟妹妹盡心盡力地照顧了7個年頭,直到把他們安詳?shù)、體面地分別送走。外孫女出生前,她利用晚上的時間參加了“月嫂培訓班”,以便掌握最新的育兒知識,更好地幫助孩子照顧外孫女。
她更是把讀書當成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外名著、散文小說、人物傳記等,統(tǒng)統(tǒng)收進她的“書庫”。她說:“把日子放在讀書中過真是一個莫大的享受。”
2016年10月,60多歲的張宜霞開始嘗試著寫點東西,沒想到一發(fā)而不可收拾。
從《娘的三句話》《娘和她的朋友圈》到《大大教我打算盤》《西倉庫往事》等,篇篇打動人心,讓讀者從樸素的語言、平凡的小事中,感受到家風的傳承。
2019年6月齊魯晚報.齊魯壹點為張宜霞開通了“霞思云想”壹點號,她的文章,深受讀者的喜愛,其中《陪著爹娘逛北京》獲得了1414.5萬的點擊量,另有兩篇文章點擊量過百萬。
同時,張宜霞認真履行一個共產(chǎn)黨員的職責,積極參與離退休黨支部的各項活動。2010年,作為農(nóng)行唯一代表參加了中組部組織的全國94名黨員代表赴四川考察特殊黨費援建項目活動;2017年作為老干部黨員代表參加了農(nóng)行總行的黨代會;2019年,被省行聘任為農(nóng)銀大學山東分校特邀講師。
張宜霞總說自己是個幸運的人,但這份幸運也是靠她的努力獲得的。她將人生的每個角色都做到最好,才能獲得一個這樣令人羨慕的圓滿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