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爾利周刊》的諷刺漫畫無所不包,總統(tǒng)奧朗德、前總統(tǒng)薩科齊都曾是他們的諷刺對象,但《沙爾利周刊》引發(fā)爭議最多的,還是其諷刺穆斯林的漫畫。在此次恐怖襲擊之前,《沙爾利周刊》已因為諷刺穆斯林而遭遇網(wǎng)站被黑、燃燒彈襲擊等。
影響
曾致法國駐20國使領(lǐng)館關(guān)閉
在2006年和2011年,《沙爾利周刊》曾多次刊登諷刺穆罕默德的漫畫,引發(fā)了巴黎大清真寺和法國伊斯蘭組織聯(lián)盟的抗議。2011年11月,該周刊刊登了一幅取笑伊斯蘭法典的漫畫,封面上寫著“客座編輯穆罕默德”。第二天,位于巴黎的辦公室就遭到了燃燒彈襲擊,網(wǎng)站被黑,員工受到死亡威脅。不過這并沒有讓他們“退步”!渡碃柪芸泛芸炀统霭媪诵碌碾s志,頭版是一個大胡子的穆斯林和一個男子接吻,男子穿著黑色T恤,上面寫著“沙爾利周刊”,標題叫作《愛強于恨》。
2012年,《沙爾利周刊》又引發(fā)了軒然大波。當年因為一部涉嫌褻瀆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電影在美國上映,全球眾多穆斯林國家掀起了抗議浪潮。然而就在大家神經(jīng)都極度緊張的時刻,9月19日,他們在頭版和內(nèi)頁刊登了影射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諷刺漫畫,當天上午刊物就被搶售一空,大賣7.5萬份。這一刊物卻導致法國政府不得不在21日暫時關(guān)閉了20國的使領(lǐng)館以防不測。
爭議
為言論自由還是為銷量炒作?
法國媒體有諷刺時政的傳統(tǒng),著名的《鴨鳴報》也因經(jīng)常將政治人物作為調(diào)侃對象多次被告上法庭。不過《沙爾利周刊》的做法更為大膽。2012年9月19日的刊物出版當天,媒體紛紛向法國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是否認同《沙爾利周刊》的做法?
支持的人說,法國是一個言論自由的國家,在言論自由上不能打折扣。
但法國外交部長法比尤斯則表示,其做法好比火上澆油。法比尤斯強調(diào)言論自由至關(guān)重要,但如果被看成是故意挑釁,那就缺乏責任感了。
時任法國總理埃羅則認為,什么事情過火就欠妥。他說,法國是一個言論自由的國家,幽默也有它的自由空間,“如果有人感到他們的信仰受到了侵害,認為有超越法律界限的行為,可以訴諸法院裁決。”
《沙爾利周刊》的做法,不乏被批評是為增加銷量,雜志刊登涉及宗教題材的諷刺漫畫常會熱賣。
在德國,諷刺雜志《泰坦尼克號》也是常常因為諷刺過頭而官司纏身,被訴上法庭。
2012年的7月號,該雜志刊登了諷刺教皇本篤十六世的內(nèi)容,雜志的發(fā)行量因此增長了70%。該雜志的做法引起許多天主教徒強烈的不滿。教皇本篤十六世也感到他的私人權(quán)利遭到損害,把這份雜志告上了法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