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葉晨雯
本報通訊員 任延曉 李 萍“一個葡萄棚年收入三萬多,去年俺又擴了四個棚。”茌平縣韓屯鎮(zhèn)王提靈村的大棚種植戶王光其高興地告訴記者。近日,走進王光其的葡萄大棚,只見綠油油的葡萄藤已經(jīng)坐果,掛滿了一串串晶瑩的葡萄。向藤下看去,一簇簇紫甘藍“體型”碩大,十分茂盛。“這紫甘藍是今年套種的,已經(jīng)成熟,一畝葡萄棚能再多收入一萬多元。”王光其說。在王光其的葡萄棚里,每天都會有客戶來采收新鮮的紫甘藍。“去年我們套種的甜瓜,但是隨著葡萄藤長大,有些遮陰了,再種甜瓜就不合適了。”王光其介紹說,去年他在葡萄棚里套種的甜瓜大豐收,畝收益近兩萬元,但隨著葡萄藤的生長,他和村里的種植戶王永義一起試種了紫甘藍。今年紫甘藍也喜獲豐收,這給他兩戶吃了定心丸。
今年,王提靈村的村民們看著王光其和王永義家的葡萄棚收益頗豐,也紛紛流轉(zhuǎn)土地種起葡萄棚。然而在兩年前,村里號召種棚時,群眾并不積極。“那時候,我通過村里大喇叭給群眾講種棚的好處,動員了三天也沒有一戶報名。”王提靈村黨支部書記王光思告訴記者,當(dāng)時縣里扶持種棚戶,他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遇,但并沒有得到響應(yīng)。“沒辦法,只能我?guī)ь^種,并給村里的思想活躍的年輕人做工作,面對面地動員。”王光思說他到村民家里,登門講解上級的好政策,解除群眾的后顧之憂。
如今,王提靈村里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種植葡萄,并嘗試間種甘藍、豆角等其他作物,一畝地產(chǎn)出了兩畝地的收益,該村也成為了小有名氣的葡萄種植村。“種葡萄的村民多了,下一步,我們開始考慮怎樣更好地和市場對接,取得更好的經(jīng)濟效益。”王光思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