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利津縣北宋片區(qū)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試點項目改造提升后的田里,2000畝泛黃的小麥一望無邊,搓一把麥穗,新鮮的小麥顆粒飽滿。
“這是咱們這片鹽堿地改造提升后的第一季小麥,根據目前長勢來看,產量應該不低。”種田大戶崔洪斌說,去年土地流轉后,開始了公司化運營,鹽堿地改造提升后種植的第一季玉米,畝產達到了550公斤,比以前畝均提升100公斤。
作為濱海鹽堿地的典型代表性區(qū)域,土地鹽堿化程度高一直是困擾利津縣農業(yè)發(fā)展的不利因素。但是在北宋片區(qū),土地鹽堿化程度高、糧食產量低的狀況,隨著鹽堿地改造提升而一步步改變,土壤鹽堿程度逐步降低,保水保肥能力不斷提高,繼去年種植的玉米和大豆豐收后,今年小麥即將迎來豐收,鹽堿地正在變身豐產田。
“這片土地是典型的鹽堿地,流轉前鹽堿化程度高,糧食產量低,村民種糧熱情不高。”利津縣北宋鎮(zhèn)黨委委員、人武部長牛青介紹,改造提升項目采用“深溝+暗管”改地模式,按照“高低成勢、淺埋密布、寬度適中”的原則,在地下0.9米至1.5米處鋪設暗管,每隔10米埋設一根,農田每隔300米至400米開挖集水溝,既可以讓灌溉水、雨季降水通過暗管將耕作層鹽分排入集水溝,實現排鹽降堿,又可以有效降低農田地下水位,減少因地下水上升蒸發(fā)給耕作層帶入的鹽分,防治返鹽返堿,逐步將土壤含鹽量降低到1‰。
不僅如此,崔洪斌的農田里還用上了水肥一體化裝置,通過箱涵蓄水,泵站安裝水泵,地埋管道輸水至田間,配套安裝水肥一體機,作物行間鋪設滴灌帶,將大水“漫灌”改為小水“微灌”,實現水肥全自動精準“澆肥”。
牛青介紹:“以前普通糧食作物種植單次灌溉畝均約用水200立方米,現在單次澆灌畝均只需20立方米,化肥用量減少近50%,同時,打破原來的毛溝地壟,新增耕地10%左右。”
記者在現場看到,鹽堿地改造項目配套的四情監(jiān)測站正在建設中,四情監(jiān)測站投用后能夠監(jiān)測農田土壤墑情、蟲情、氣候狀況,為農業(yè)生產提供信息化支撐,并接入利津縣智慧農業(yè)平臺,利用衛(wèi)星遙感數據、無人機巡查數據處理、分析,開展農業(yè)氣象監(jiān)測、作物種植識別、作物生長監(jiān)測等智能化應用,實現項目區(qū)精準化種植、智能化管理。
據了解,項目全部建成后,將開展作物種植工程,優(yōu)擇當地表現良好的耐鹽堿品種,如濟麥60等小麥品種,登海605、萬盛69等玉米品種,齊黃34、科豆35等大豆品種,進行作物選種,并結合最新科研成果,開展耐鹽堿作物新品種種植示范,預計實現新增糧食產量57.34萬公斤,糧食增產凈收益為154.83萬元。
近年來,利津縣搶抓承擔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國家試點的機遇,實施40536畝鹽堿地改造提升項目,通過深松深耕、暗管排水排鹽、水肥一體化等綜合措施,降低土壤鹽堿度,改善土壤理化性質,重度鹽堿地設施化、引領輻射周邊鹽堿土地高效利用,為在濱海鹽堿地上建設“新糧倉”,積累了一批科技儲備和實踐經驗。(大眾日報記者 李明 大眾新聞記者 孫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