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理论片|国产91视频|免费簧片永久在线播放|97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1. 首頁    山東    國內(nèi)    社會    教育    旅游    房產(chǎn)    娛樂    企訊    女人    財經(jīng)    科技    健康    家居  

             

             首頁 > 資訊頻道 > 一線故事 > 正文
               

            昌邑大陸村,因一顆棗改變命運

            2020-10-27 07:44:43  |  來源:  |  作者:  |  閱讀:次  字號: T   T
             

              近日,山東省昌邑市卜莊鎮(zhèn)大陸村的梨棗進入采摘季節(jié),絡(luò)繹不絕的棗商從全國各地趕來收棗,讓這個只有1400多口人的村莊異常熱鬧。你也許不會想到,20多年前,這里原本是一個靠種玉米小麥等傳統(tǒng)作物為生的窮村,正是因為種棗,窮村的命運才被徹底改變。那么,一顆棗是如何讓大陸村發(fā)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呢?

              文/片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蔚曉賢 馬媛媛

              村民種梨棗致富

              百萬買房一把付清

              10月14日,天空飄著毛毛秋雨,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大陸村梨棗交易市場的熱鬧氣氛。

              梨棗交易市場從村口的牌坊往里一直綿延一公里,來自全國各地的收購商聚集在此,附近的棗農(nóng)把剛從樹上摘下來的鮮棗運到市場上,棗販子上秤稱重,現(xiàn)場付錢,車上紅撲撲的梨棗一筐一筐堆得越來越高。

              棗販陳衛(wèi)國一大早從德州趕來收棗,不到一個鐘頭他的車就裝滿了。他的車能拉兩噸,把棗收走后賣到全國各地,這幾年他成了大陸村固定的棗販子。

              煙臺棗販張先生的車廂也差不多裝滿了,“今年的梨棗品質(zhì)是這幾年來最好的,價格也比去年翻了一倍。”張先生高興地說,去年梨棗的收購價格一斤八九毛錢,今年最低兩塊錢一斤,零售的話能賣到10元錢一斤。

              棗農(nóng)陸大爺用電動車拉著一百五十多斤棗來賣,棗商過秤后當場點給他320多元錢。陸大爺一邊數(shù)錢一邊告訴記者,棗現(xiàn)摘現(xiàn)賣,都是點現(xiàn)錢。

              棗農(nóng)王金順告訴記者,今年的雨水充足,梨棗個個長得飽滿豐盈,產(chǎn)量超過往年,而且口感甜脆。今年他種的棗每畝產(chǎn)6000斤左右,一畝地至少收入12000多元。

              在市場的兩側(cè),成片成片的梨棗地一望無際,長勢喜人。

              在棗農(nóng)陸素芬家的棗園,她手指著碩果累累的樹枝說,“全國各地的商販都來,現(xiàn)在棗供不應(yīng)求。商販都是先把定金交給我,在我這里等著,不允許我把果子賣給別人。”市場如此紅火,棗農(nóng)的收入自然可觀,“就拿俺村里來說吧,在濰坊、濟南市區(qū)買房子,過百萬元的都是一把付清,沒有房貸、欠賬情況。大陸村有錢,就是種棗種的。”陸素芬驕傲地說。

              而這樣的好日子,在20多年前,大陸村的村民卻是不相信,也不敢想的。

              當年說服大伙種棗

              可是煞費苦心

              大陸村地處濰膠平原,東臨膠萊河、西臨濰河、北距渤海灣10公里,地下水資源雖然豐富,但水質(zhì)微咸、土壤偏堿性。“過去俺們村主要種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一年忙到頭卻沒多少收入。”60多歲的王金順告訴記者,20多年前,村民們想致富卻找不到門路,可是當村里動員大家種棗樹時,大家卻又不愿意率先嘗試。

              回憶起當年種棗樹的情形,大陸村黨支部書記陸運澤感慨良多,F(xiàn)在想來,在大陸村種棗純屬偶然。陸運澤告訴記者,1998年的時候,為了落實中央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的部署,當時的昌邑市委領(lǐng)導(dǎo)帶領(lǐng)各個鄉(xiāng)鎮(zhèn)的黨委書記到外地去考察項目。山西省臨猗縣廟上鄉(xiāng)有個山東莊,這個山東莊的村民原籍大多來自昌邑北孟,是舊社會逃荒過去的。這個村以種植梨棗出名,也許是出于一種同鄉(xiāng)之情,考察團對山東莊的梨棗興趣盎然,考察一番后,決定將這種比較少見的棗品種引進到昌邑種植。

              這個消息被陸運澤聽說后,他第一時間找到鄉(xiāng)領(lǐng)導(dǎo),主動請求在大陸村試種,得到了鄉(xiāng)領(lǐng)導(dǎo)的贊同和積極支持。然而,對于種棗這件事,多數(shù)村民不認可。“種糧食才能吃飽飯,種經(jīng)濟作物賣不出去就吃不上飯。”陸運澤回憶說,當時村民們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很深,不肯把種糧食的地騰出來種棗,他們覺得雖然種糧食不掙錢,但起碼踏實。

              陸運澤沒有灰心,他帶領(lǐng)村干部們繼續(xù)苦口婆心地做工作,“當時我給大家畫了個‘大餅’:等把棗種好了,每戶一年就能買輛小轎車,三年就能買套樓。”經(jīng)過五天沒白沒黑地工作,最終動員部分農(nóng)戶調(diào)出了500畝土地,種植梨棗。

              1998年秋天,第一批梨棗首次代替玉米和小麥出現(xiàn)在大陸村的土地上。

              一畝地收入上萬元

              村民放心跟著種

              俗話說好事多磨。怕梨棗受凍,棗農(nóng)在秋天種植時給棗樹苗全部纏上了防凍膜,結(jié)果當年冬天卻是一個暖冬,第二年開春,纏薄膜的地方全爛掉了。

              開局不利,本就不情愿種棗的村民立刻把牢騷發(fā)在村干部身上。陸運澤告訴記者,當時村干部都頂著很大的壓力。雖然采取了補救措施,但因此耽誤了梨棗的生長,使棗樹結(jié)果的時間延后了兩年。老百姓冒險種棗,結(jié)果當年不見一分錢收入,對村兩委就更加不滿意了。

              為了盡量減少種棗戶的損失,不讓群眾把棗樹刨了,陸運澤帶領(lǐng)村干部到飲馬鎮(zhèn)八里莊學(xué)習套種夏播西瓜,到蒼山學(xué)習套種大蒜、辣椒,還把培育小麥良種的任務(wù)也爭取了過來,千方百計增加梨棗種植戶的收入。

              眼看著梨棗成活了,又面臨著缺乏管理技術(shù)問題。為此,村里一方面邀請山西的技術(shù)員來講課,一方面培養(yǎng)本村自己的技術(shù)人才。一番努力終于換來了喜人的成果,2004年梨棗開始大面積結(jié)果。

              棗農(nóng)陸永祥還記得2004年秋天第一批梨棗結(jié)果的情形。“核桃大的棗把枝子都壓彎了,咬一口又脆又甜,從來沒吃過這么甜脆的棗。”可是,到臨近收獲的時候,突然來了一場干熱風,一中午的時間,梨棗全都催熟了。大量的梨棗集中成熟,怎么賣出去又成了新的難題。陸永祥說,梨棗以前人們沒聽說過,沒有市場,沒有銷路,群眾的怨言又來了:“種出來又賣不出去還叫我們種,還不如扔到溝里”。

              “不信這么好的棗賣不出去!”為了摸清市場、搞好宣傳、打開銷路,陸運澤帶領(lǐng)村兩委6個人分成3組,兩塊錢一斤從老百姓手里收上來,三塊錢一斤到濰坊擺攤一秤一秤地賣。大家從來沒見過這么大這么甜的梨棗,爭相購買,結(jié)果每個組當天就能賣出1000多斤。

              外銷小組回來開會跟老百姓說:“我們兩個人一天就能賣1000多斤,你們肯定也能賣!”第二天,棗農(nóng)響應(yīng)號召,大車小車地外出賣棗。一時間,東到威海,西到淄博,周邊地區(qū)到處都是大陸村賣棗的。沒過多久,棗就全部賣出去了,當年每畝地就實現(xiàn)了15000元的收入,這在當時是了不得的收入!對這樣的結(jié)果,那些當時不愿種梨棗的村民都不相信是真的。

              “當時他們不信,看到人家掙錢了,信了,服了。”陸運澤說,自此以后,大陸村開始大面積種植梨棗,從500畝突破到1000畝、2000畝,到目前的3200多畝,梨棗種植最終成為全村的支柱產(chǎn)業(yè)。

            我來說說( 
            來頂一下
            返回首頁
            返回首頁
            上一篇:他把“深目”從深圳帶到青島
            下一篇:諸城:一個“非主流”產(chǎn)區(qū)的蘋果故事
             
            0
             
             
             
             
            推薦資訊
            共富車間助力群眾就業(yè)增收
            共富車間助力群眾就業(yè)
            寧陽:持續(xù)壯大林果產(chǎn)業(yè) 多點發(fā)力點亮綠色經(jīng)濟
            寧陽:持續(xù)壯大林果產(chǎn)
            “青衿致遠”實踐團參觀走訪青島漢纜股份有限公司
            “青衿致遠”實踐團參
            種下“牧草綠”,治愈“鹽堿白”
            種下“牧草綠”,治愈
             
            欄目最新
            欄目熱門
             
             
             
            版權(quán)聲明   |   網(wǎng)站簡介   |   網(wǎng)站導(dǎo)航   |   頻道招商   |   聯(lián)系方式   |   友情鏈接
            山東信息港 ings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