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互聯網時代,掌握了電商知識就掌握了財富密碼。一部手機,就能牽連起五湖四海的客戶,交流起來非常方便。”山東嘉祥縣孟姑集鎮(zhèn)金虹竹業(yè)經理杜紀敏說道。談起他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他有說不完的話題。
杜紀敏是一個典型的80后,出生在孟姑集鎮(zhèn)前杜村。村里人幾乎家家都以綁掃帚為業(yè)。從他記憶起,父母就經常綁掃帚,然后起早貪黑地拿到集市上去賣。有時候辛辛苦苦綁出的掃帚賣不出去,母親還會抹眼淚。父母的艱辛與付出,他看在眼里。他幻想有一天,父母的掃帚不愁賣,客戶主動到他家來買。
就這樣,為父母、為家鄉(xiāng)奮斗的夢想,就在他幼小的心靈里扎下了根。
上大學時,他學習的是電子通訊專業(yè)。當時,他就想通過網絡將前杜村的掃帚行業(yè)通過網絡推銷出去,讓更多的人知道在中國還有一個專業(yè)從事綁掃帚的村莊。
大學畢業(yè)后,他毅然放棄高薪的報酬,選擇回家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他想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讓前杜村的掃帚行業(yè)大變樣。他在電商平臺注冊了賬戶,剛開始時比較冷清。但是,他不灰心,一邊幫父母綁掃帚,一邊時刻關注電商平臺。終于來自河南的客戶向他訂購一千把掃帚,讓他在電商平臺開了張。興奮的心情溢于言表。
由于他家的掃帚質量好,價格又公道,加上客戶的介紹,很快就在網上打開了銷路。
“訂單多的時候,根本忙不過來,光靠父母無法滿足客戶的要求。”杜紀敏咧開嘴笑道。于是,他就想成立公司,招聘工人制作,形成規(guī)模,將掃帚行業(yè)做大做強。
剛開始興辦公司時,他缺少啟動資金。孟姑集鎮(zhèn)政府包村干部得知他的想法和難處后,就幫助他協(xié)調了貸款,解決了他的資金問題。有了資金后,他興建了廠房,招聘了二三十個工人,具備了生產掃帚的資質。
“公司的名字叫金虹竹業(yè),金虹代表我的財富夢想。”杜紀敏介紹道。其實在他心里還藏著更大的夢,他想帶動更多的人通過掃帚加工這個傳統(tǒng)行業(yè),走上致富之路。
村里人經常見大卡車到他的公司拉掃帚,他們都非常好奇。杜紀敏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經驗告訴了他們。他希望更多的掃帚加工戶掌握這個財富密碼。
后來公司的規(guī)模日漸壯大,他的銷售范圍輻射到黑龍江、吉林、遼寧、新疆、河北、河南、陜西、山西等十多個省份。廠子里招聘了八十多個工人,其中有九名工人是貧困戶。他們都非常勤勞,平均一天能掙七八十元,一月有3000左右的收入。而他的公司在電商平臺的銷售額,達到了2000多萬。
杜紀敏說:“廠子里的工人以婦女和老人為主。有的婦女家里有孩子,就讓她們將原材料帶回家去做,方便他們照顧家庭。他們家里的勞力在外打工,她們在家綁掃帚賺錢,一個家庭平均一年能有十多萬的收入。這在農村非常理想了。”
看到掃帚行業(yè)這么紅火,有些村里的勞力也開始回家創(chuàng)業(yè),選擇在家門口賺錢,有些還成立了掃帚加工公司。
為了將掃帚行業(yè)做大做強,在鎮(zhèn)黨委政府支持下,前杜村兩委組織加工大戶投資,成立了青竹合作社,壯大了掃帚行業(yè)的規(guī)模。杜紀敏始終積極參與,他說:“只有大家的心像綁掃帚一樣捆綁在一起,才能創(chuàng)造良好的致富環(huán)境。”他對未來充滿信心,相信未來可期。
大眾報業(yè)·農村大眾通訊員 石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