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到人大代表聯絡站反映樓房車棚破損問題,沒想到戚津寧代表下午就聯系有關單位商議解決方案,不到半個月時間問題就解決了。”前不久,家住煙臺市牟平區(qū)某小區(qū)的民情聯絡員王偉向寧海街道人大代表聯絡站反映問題,沒過多久,破舊的車棚就煥然一新,解決了住戶停車的大問題。在牟平區(qū),一件件類似車棚修復的“關鍵小事”,正通過一個個人大代表聯絡站轉化為“暖心實事”。換屆以來,牟平區(qū)人大常委會堅持特色化、規(guī)范化、常態(tài)化推進代表聯絡站建設,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找得到人、說得上話、辦得成事”。
陣地建設“遍地開花”
牟平人大著力構建了“1+2+13+X”的全區(qū)代表聯絡站建設體系。“1”是創(chuàng)新打造全市首個區(qū)級代表聯絡總站,“2”是圍繞推進中心工作打造了生物醫(yī)藥、青年企業(yè)家兩個區(qū)級特色站,“13”即13個鎮(zhèn)(街)中心聯絡站;“X”就是結合各鎮(zhèn)(街)地域特色、產業(yè)特點等因素,在社區(qū)、村居、企業(yè)、農村合作社、律師事務所等基層單位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設多處基層代表聯絡點(室)。例如,在寧海街道濱海社區(qū),將基層社會治理與物業(yè)服務管理相結合,建設了社區(qū)服務代表聯絡點;在文化街道倉濟律師事務所,建設了具有法律援助、便民服務職能的民生事務代表聯絡室;在姜格莊街道沙家疃村,以合作社為陣地,建設了鄉(xiāng)村振興代表聯絡點等。目前,全區(qū)共建成代表聯絡站(點、室)36處,實現了重點區(qū)域全覆蓋。
承接社情民意的“大平臺”
圍繞代表聯絡站“干什么、怎么干”,牟平人大制定出臺了代表接待日、集中學習、視察調研等8項工作制度,將代表進站時間、履職方式、履職成果轉化等以制度形式固化下來,確定每月15日為代表接待日,每名代表每年度至少進站接待群眾1次。2023年以來,牟平區(qū)委主要領導先后兩次到代表聯站參加活動,為全區(qū)領導干部代表進站履職作了表率。在聯絡總站代表接待日活動中,有群眾反映牟平新城大街東段多年形成的“斷頭路”問題。該意見反饋相關部門后,責任部門迎難而上,終于打通了這條“斷頭路”,進一步完善了城市路網結構,讓市民出行更加暢通。截至目前,已有15名區(qū)級領導代表、18名市人大代表、27名區(qū)人大常委、34名部門和鎮(zhèn)街職務代表進站開展學習調研、代表履職、聯系群眾等活動。
讓更多人坐上“民意直通車”
充分發(fā)揮人大代表“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作用,推動代表履職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人大代表就在身邊。牟平人大依托基層社會治理的基礎網格,將代表納入選區(qū)網格,推動代表力量下沉,建立了包括社區(qū)、村居書記,村(居)“兩委”成員、社區(qū)干部、網格員等在內的1420人的民情聯絡員隊伍,并通過組織召開“民情懇談會”“類別群眾座談會”“意見建議協商會”和“代表授課”的形式,廣泛征求意見。為更好回應群眾關切,還制定了代表處理問題具體工作流程,形成意見建議接收、處理、反饋閉環(huán)管理,真正做到解民憂、辦實事。部分群眾反映牟平文興路“老夜市”長期存在環(huán)境臟亂差的問題,嚴重影響城市形象,建議進行全面整治。對此,相關街道和部門進行了深入走訪調研,最后將夜市有序搬遷,實現退路進廳、引攤入市,解決了這一“老大難”問題。目前,全區(qū)代表聯絡站(點、室)已累計接待群眾500余人次,收集群眾意見建議200余條,推動解決群眾反映問題100余件。
(王林漢 陳延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