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秋云
在淄川區(qū)龍泉鎮(zhèn)圈子村,農(nóng)民夫婦高順傳和孫守麗傾盡所有,打造了三順民俗陶瓷博物館。
該館是淄博首家非國有國家二級博物館,藏品有3800余件,包括陶器、錫器、字畫等。它不僅是村民們的驕傲,更成為了觀眾們的文化寶庫。
家館合一 傳承民俗文化
“這是我們的家,也是三順民俗陶瓷博物館。家館合一,更方便游客參觀。”高順傳熱情地向人們介紹道。2月24日,高順傳、孫守麗夫婦如往常一般,早早地打開家門,仔細清掃著門口的衛(wèi)生。
三順民俗陶瓷博物館館內(nèi)藏品豐富多樣,自免費開放9年來,累計接待觀眾8.65萬人次。這里的藏品不僅有各類陶器、錫器、字畫,還涵蓋了日常生活用具、農(nóng)具等。值得一提的是,它還是淄博市科普教育基地。
近年來,前來參觀的學(xué)生越來越多?吹胶⒆觽儗φ蛊犯信d趣的樣子,高順傳、孫守麗夫婦打心底里高興。“我第一次見到這些物件,并且能夠近距離地觀察、體味,真是不虛此行。”學(xué)生秦科維說道。山東理工大學(xué)、淄博師專等院校還將這里作為藝術(shù)實踐基地,使其成為學(xué)生們的“第二課堂”。
源于熱愛 開啟收藏之旅
1997年1月,高順傳從部隊退役回到家鄉(xiāng)。那時,農(nóng)村舊村改造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老百姓祖祖輩輩使用過的一些老物件被當(dāng)作廢品隨意扔掉,這讓高順傳深感惋惜。
高順傳與妻子孫守麗商議后,倆人不謀而合,意識到老輩人流傳下來的老物件會越來越少,應(yīng)當(dāng)將其收集起來,讓這些承載著歷史記憶的物件得以傳承下去。從那以后,陶瓷酒壇、陶瓷面盆、花瓶等老百姓淘汰下來的日常用品,以及房梁、窗戶、房檐等拆下來的老舊物件,便成了夫妻倆收集的目標。他們穿梭于大街小巷,日積月累,收集的物品越來越多,家里堆得滿滿當(dāng)當(dāng),前來欣賞的人也日益增多。“何不建個博物館,讓更多的人感受感受老物件的文化氣息。”高順傳萌生了這樣的想法。
多年來,為了讓3800余件陶瓷、民俗、紅色文化等藏品得到更好的展示,方便市民參觀,他們歷經(jīng)三次遷址,從太河鎮(zhèn)到洪山鎮(zhèn),再到龍泉鎮(zhèn),最終在2018年于圈子村找到了一處面積1500平方米的三層小樓作為館舍。
傾其所有 打造文化寶庫
“我們傾其所有,甚至四處借錢,目的就是為這些老物件找到一個合適的‘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安心。”高順傳感慨地說。目前,館內(nèi)藏品按照不同年代在三個展廳有序擺放。其中既有嫁妝花瓶、青花魚盤、紅綠彩茶盤,又有紅綠彩瓷枕、粥罐、紅綠彩茶葉罐、紅綠彩卷缸,還有油燈、古燈系列。此外,館內(nèi)還展出了古陶瓷制作流程、陶與瓷的演變過程,以及與特色農(nóng)耕文化、民俗鄉(xiāng)愁文化、紅色文化相關(guān)的物件。
農(nóng)民“辦館”,并辦成了集古代陶瓷、古代名人、民俗傳統(tǒng)、紅色記憶為一體的博物館,在山東省內(nèi)也較為少見。
“俺文化水平不高,但時間長了,還真摸出了不少門道。好的、真的、假的,俺搭上眼就能看出個八九不離十。”高順傳自信地說道。平日里,他和老伴兒會一起研究、分析這些老物件,并經(jīng)常到大集、古玩市場、鄉(xiāng)村去轉(zhuǎn)悠,淘些稀奇的物件,再與其他愛好者一同分享。
有人覺得他們傻,放著這么多“寶貝”,卻過著窮日子,還要耗費大量精力,搭上水電費。而高順傳卻認為:“和這些‘寶貝’待時間長了,都有感情了。有時間,我就把它們擦得干干凈凈,讓人看著更加舒服。”
從退役后的初心萌動,到歷經(jīng)艱辛創(chuàng)建博物館,高順傳、孫守麗夫婦一路走來,始終懷揣對傳統(tǒng)文化的敬畏與深情。他們把普通的老物件變成了生動的文化教材,為觀眾開啟了認識歷史的大門,也為社會注入了文化自信的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