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鞋匠人,在濟南市西街工坊文化創(chuàng)意園開有一家微型皮鞋及鞋文化工作室。他嘔心瀝血,制作出一套五十六個民族微型皮鞋作品,在市面上有資料記載的,是最全的一套,屬國內(nèi)首創(chuàng)。

在濟南市西街工坊文化創(chuàng)意園的東南角,皮鞋匠人劉睿正在工作臺前忙碌,一雙黑白相間的傳統(tǒng)皮鞋正在他的手中逐漸成型,一絲不茍的針線構(gòu)成了美觀的圖案,熟練自如的手法讓工藝品從圖紙走進現(xiàn)實。門頭房平平無奇,里面的匠人卻在傳承一段絢爛的歷史。
文/片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于悅 實習生 邵天一
把皮鞋做成藝術(shù)品
提起剛開始學習皮鞋制作手藝,劉睿說是源于愛人的“一雙腳”,“我愛人的腳型有些特殊,前腳面比較寬,所以買鞋相對困難,而我正好想學習一門能夠養(yǎng)家糊口的手藝。”于是機緣巧合,他找到了老師彭仕增,開始跟他學習制作微型鞋。
劉睿說:“我已經(jīng)給媳婦做了兩三雙鞋了,而且她穿得很舒服,這可能是最大的收獲。我最近開了一個小的工作室,除了做微型鞋之外,還服務他人,對皮鞋進行修理、維護和私人定制。”
通過學習和制作微型皮鞋,劉睿對鞋履有了新的認識,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原來感覺鞋很普通,深入學習之后,我發(fā)現(xiàn)一雙好的鞋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正如古人所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未老,腳先衰’,鞋對我們的健康至關(guān)重要,你若是長期穿一雙又舒適又美觀的鞋的話,對你的精神和身體是有益的。我的師傅制作微型鞋,不但超越了普通商品鞋的概念,而且把它們做成了藝術(shù)品。”
一雙鞋子要制作數(shù)月
經(jīng)過兩年多的學習,劉睿對于微型皮鞋的手藝也已經(jīng)十分熟練,“制作皮鞋最有挑戰(zhàn)性的一個步驟是雕刻鞋楦,鞋楦是一雙鞋的靈魂,所有的皮鞋都是把皮料附在鞋楦的模子上定型并呈現(xiàn)一雙鞋的形狀。這個步驟是整個皮鞋制作的基礎,所以這個步驟牽扯的技術(shù)和對細節(jié)的把控很多。”劉睿表示,制作皮鞋的過程中蘊含著許多人生道理,鞋楦就如人的品質(zhì)與初心,不管是什么奢侈的皮料作為包裹裝飾,鞋楦若沒有打好基礎,最后的成品一定是不完美的。
微型皮鞋雖小巧,一雙鞋子制作的時間短則三四周,若遇到瓶頸,可能得花數(shù)月的時間。一個匠人必須有著超凡的耐心與毅力來克服時間的考驗。“作為匠人,你必須堅持,受得了這份寂寞,才能不斷提升技術(shù),達到新的高度。”
劉睿的堅持來自他漫長工作后的成就感:“我享受整個制作皮鞋的過程,從開始構(gòu)思,一直到給我的客人穿上成品。他們穿上鞋之后的舒適,和對我的作品的贊美和肯定,是我最大的成就和動力。”
首創(chuàng)56個民族微型鞋
“我們這一套五十六個民族微型皮鞋作品,在市面上有資料記載的,是最全的一套了,屬國內(nèi)首創(chuàng)。”劉睿對著已經(jīng)完成的代表各個民族的五十六雙造型各異的鞋,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guī)煾翟趧傞_始制作微型鞋的時候,定了三個目標:第一個是制作三寸金蓮——他完成了;第二個是制作以中國特色的十二生肖為主題的微型鞋——他也完成了;最后一個便是完成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系列。在抗擊疫情的背景下,這個作品更能體現(xiàn)民族團結(jié)的重要性,所以我們在今年趕時趕點地把五十六個民族的微型鞋完成了。”
劉睿發(fā)現(xiàn),歷史上各朝代對鞋的知識記載較少,“我們對于鞋歷史的了解,有大片是空白的。我和我的師傅認為鞋文化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借助五十六個民族微型鞋的復刻,把五十六個民族獨特的文化和傳統(tǒng),以鞋履的形式記錄、表達,并讓它們流傳下去”。
對于制鞋生涯的未來,劉睿說,自己想對中國的鞋文化進行進一步的挖掘,繼續(xù)記錄并且傳承中國鞋履的歷史。“制鞋技術(shù)是十分古老的,中國的鞋文化曾經(jīng)是輝煌的,我想盡我的努力,有機會的話把咱們中國的制鞋技術(shù)發(fā)揚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