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傳平
2024年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位居全球第一的第十個年頭。2023年,在新能源汽車的助力之下,中國汽車出口首超日本,居于全球首位。近年來,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中國品牌汽車掀起“出海熱”,為全球汽車市場增添一抹亮色。
汽車作為廣泛使用的制造業(yè)商品和技術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載體,往往映射著制造國的文化形象。德國汽車以精密、可靠著稱,體現(xiàn)了德國人的嚴謹精神;美國“肌肉車”則憑借強勁的動力和霸氣的外觀,成為探索與冒險精神的象征。而今,中國汽車將現(xiàn)代工業(yè)體系的結晶與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相融合,創(chuàng)造出中式汽車美學,展現(xiàn)了古典靈動、充滿意蘊的中國文化形象。
中國品牌汽車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將中華文化元素融入汽車的研發(fā)、生產、設計和營銷等多個環(huán)節(jié),以別具一格的“中國風”獲得海內外廣泛關注與喜愛。比亞迪以中國古代王朝“秦、唐、元、宋、漢”命名的系列汽車暢銷全球市場,該系列以中國龍為靈感,前格柵鍍鉻飾條為“龍須”,前照燈為“龍眼”,整個前臉宛如“龍面”,配以“龍爪”造型的尾燈,充滿瑰麗的東方想象。此外,吉利星瑞2023款汽車與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聯(lián)名共創(chuàng),以《千里江山圖》中層巒疊翠的遠山為靈感,外觀與內飾使用國畫青綠山水的用色;紅旗汽車在設計中融入“新中式”元素,前格柵靈感源于玉管竹節(jié)、內飾鐘表靈感來自日晷,在細節(jié)中體現(xiàn)東方審美意蘊。
當前,汽車產業(yè)正經歷著從“硬件定義汽車”到“軟件定義汽車”的轉型。汽車的價值與功能不再局限于發(fā)動機、底盤等傳統(tǒng)硬件元素,而是日益依賴汽車的智能化水平以及軟件帶來的用戶體驗。中國汽車工業(yè)以技術創(chuàng)新為核心驅動力,引領汽車消費文化的發(fā)展方向。例如,小米、華為等中國科技企業(yè)打造智能座艙,讓汽車從單純的交通工具轉變?yōu)樾蓍e娛樂的生活空間。“零重力”座椅、按摩功能、超大顯示屏等創(chuàng)新設計讓乘車成為一種享受,“人、車、家全生態(tài)”更是通過智能設備將用戶、車輛、家居等多場景相連,借助人工智能,為“智能生活”開啟更多可能。
在西方影視文化中,汽車智能化、擬人化是藝術家們的靈感創(chuàng)造。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經典美劇《霹靂游俠》風靡一時,主人公駕駛的汽車“基特”不僅能夠自主駕駛、人車對話,甚至會“讀書看報”。中國汽車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突破,正將科幻照入現(xiàn)實,創(chuàng)造出更美好的生活。華為推出了鴻蒙智行技術,通過多維度感知硬件和高性能計算平臺,實現(xiàn)了高階智能駕駛;小鵬XNGP等智能輔助駕駛系統(tǒng)也在向不依賴高精地圖的城區(qū)智能駕駛過渡。汽車文化發(fā)展的趨勢并非功能的簡單堆砌,而是基于“以人為本、智能向善”的思想,讓科技更好地助力生活。
汽車文化的發(fā)展,離不開文化產業(yè)的協(xié)同助力。例如,美國電影界通過拍攝《速度與激情》等汽車電影,生動展現(xiàn)了賽車與越野文化的魅力;德國憑借積極參與世界一級方程式賽車錦標賽(F1)等賽事,不斷強化其汽車高品質的全球認知;日本則巧妙利用動漫成功吸引年輕消費者關注并熱愛汽車文化。上述舉措均為各自汽車文化的傳播起到助推作用。在這方面,中國汽車產業(yè)尚有諸多學習和提升的空間。我們可以從加強汽車影視、賽事、書籍等文化產品的開發(fā)做起,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傳播矩陣。例如,拍攝展現(xiàn)中國汽車品牌創(chuàng)新與文化特色的電影或紀錄片,借助影視的全球傳播力提升品牌認知度;積極參與和主辦國際賽車賽事,以速度與技術彰顯中國汽車實力;出版融合中國汽車設計、歷史與文化故事的書籍,以文化深度吸引全球汽車愛好者的關注。此外,汽車制造商還可以通過動漫、電競、文創(chuàng)商品等年輕化、互動性強的產品,拉近與全球消費者的距離,使中國汽車成為體現(xiàn)中國藝術審美與科技創(chuàng)新的文化符號。
中國汽車品牌的出海,不僅是產品的輸出,更是文化的傳遞。我們相信,以中國汽車的實力和魅力,中國汽車文化能夠在世界走得更遠、更好,更加生動形象地彰顯中國藝術審美與生活智慧,立體直觀地展示中國文化形象。
(作者單位:中共江蘇省委黨校世界經濟與政治教研部)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23日 20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