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政協(xié)會議分組討論中,電影導演馮小剛呼吁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并將一定數(shù)量的繁體字增加到小學課程中,旨在“讓小學生感受傳統(tǒng)文化”。繁體字復活的議題再次在國家層面的會議上浮現(xiàn),并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
漢字簡化并不是割裂傳統(tǒng)文化
長征(作家)
全國政協(xié)委員馮小剛提出的呼吁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并將一定數(shù)量的繁體字增加到小學課程中的提案,備受公眾關注。其實,漢字的繁簡之爭在歷屆兩會上一直存在。在以往的兩會上,甚至還有代表和委員提出要用十年時間系統(tǒng)復活繁體字?磥恚斌w字該不該復活已經(jīng)成了中國文化發(fā)展繞不過去的一道考題,很有全民討論的必要。
馮小剛委員用“親不見,愛無心”的舉例贏得了不少人的贊同。他還再三強調說,此舉旨在“讓小學生感受傳統(tǒng)文化”。而我看,傳統(tǒng)文化是不是能夠很好地傳承,根本不在于要不要復活繁體字,繁體字復活沒有意義。
首先,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而應該重視精髓把握。支持繁體字復活的人非常看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外在因素,他們甚至把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所有問題都歸結為漢字簡化的過錯。他們認為繁體字蘊藏了諸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愫,漢字簡化后,依靠繁體字傳承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被割裂了,失去了漢字的靈魂。他們甚至舉例說:“漢字簡化后,親不見,愛無心,產(chǎn)不生,厰空空,麵無麥,運無車,導無道,兒無首,飛單翼,湧無力,有雲(yún)無雨,開関無門,鄉(xiāng)里無郎”等等。似乎,繁體字簡化是一種錯誤,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不力就是因為我們簡化了漢字。這是一種謬論?纯此麄兣e出的這些例子就能知道,他們太過重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外在因素,太愿意做表面文章。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根本上說是民族意識和文化理念的延續(xù),是入腦走心的精神活動,最根本的是把握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而文字只是傳播工具,是一種交流載體,過分強調文字的符號意識,是重表輕里的淺層思維。“親不見,愛無心”之說抓人眼球可以,但不能作用于人的心靈。有了“見”和有了“心”之后,親和愛這兩個字不一定就有了道德約束力。不親不愛的人寫了有“見”有“心”的繁體字,并不能就真的成為了知親有愛的人。漢字簡化是五十年前的事,在漢字簡化之前,全都使用繁體字,那時的親和愛兩個字都有“見”有“心”,但那時不是仍然存在許多無親無愛之人嗎?怎么能把無親無愛之徒的存在歸咎于漢字簡化?這也太難圓其說了。中國古代有很多人甚至都不識漢字,但在孝親博愛方面仍然成為世人楷模,那才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力量展現(xiàn),與這兩個字有沒有“見”和“心”有什么關系嗎?
其次,漢字簡化只是簡化了書寫難度,并沒有丟棄它的內(nèi)在含義,也沒有背離造字“六法”,F(xiàn)在使用的大部分簡化漢字也仍然是遵循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這六種方法組成,怎么能有割裂傳統(tǒng)文化之說?“麵有麥,運有車”真的能放之四海而皆準?
繁體字復活彰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鵬越(媒體評論員)
在全國政協(xié)委員分組討論時,素有“小鋼炮”之稱的馮小剛聯(lián)合張國立提出了一個恢復部分繁體字,讓部分繁體字進入中小學課本的提案。而這一提案,得到了不少政協(xié)委員們的認可。筆者為這一提案點贊!
漢字的形成經(jīng)歷了幾千年,在文化傳承上作用不言而喻。漢字的六書,即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特別是象形和會意,根據(jù)事物的特征,把事物的形狀描繪下來,然后不斷規(guī)范和慢慢地固定下來,并且見字之形即知其意?梢哉f,象形和會意和諧地融合在漢字的結構中。
1964年5月,中國大陸推行簡化字。的確,簡化字筆畫減少,可減少書寫所耗時間和精力,結構清晰也更容易辨認,印刷時可采用更小字體,節(jié)省油墨和紙資源。但是,簡化字也存有問題,諸如:部分字形相近容易誤認、無法呈現(xiàn)內(nèi)涵及解釋字源、合并漢字導致歧義增加、喪失藝術美感、破壞漢字系統(tǒng)性,等等。例如,鐘,由繁體字“鍾”、“鐘”簡化而來。“鍾”與“鐘”雖同音而不同義:“鍾”是古時的酒器,也多作姓用;而“鐘”則是一種打擊樂器或計時器,兩者不能混用。故在《辭海》“鐘”的條目中,均須用“(鍾)”以示與“鐘”之區(qū)別。簡繁不“一一對應”而是“一對多”,導致了歧義和誤解。本意在于省減,實際上增加了麻煩。凡此種種,不能一一列舉。因此,簡化字對字本身是簡化了,但在使用中的麻煩卻增加了,反而繁化。難怪陳寅恪、錢鐘書等大家學者不寫簡體,出書也從來不用簡體。 1/3 1 2 3 下一頁 尾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