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區(qū)隨處可見的外賣騎手在農(nóng)村地區(qū)并不常見。時至寒冬,在山東省曲阜市開辦“幸福食堂”的村莊,“點餐送外賣”的場景悄然上演。與商業(yè)騎手不同的是,這里的“騎手”專門為出門不便的老人上門服務(wù)。
天氣寒冷,村里不少留守老人不便步行去食堂就餐,為讓老人在家吃上熱乎飯,曲阜市石門山鎮(zhèn)西焦溝村的幸福食堂率先推出了手機點餐+配送的“外賣”模式。
“幸福餐”堂食遇“冷”
村里推出“點餐+配送”
“喂,張書記,今天家里有些事兒,沒法照顧老人吃飯了,中午可以給老人家送個飯嗎?”“沒問題……”1月14日一大早,曲阜西焦溝村的黨支部書記張樹亮就接到了幸福食堂的“常客”、90歲老人高運生的女兒高右琴的“手機點餐”。
“高運生住在村的東北頭,之前走著來食堂吃飯,這不,前兩天天一冷,老人腿腳不好,從他家到幸福食堂步行需要10分鐘,老人過來比較困難。”張樹亮告訴記者,高運生現(xiàn)在住在小兒子高右良家中,由于要照顧老人,高右良就在曲阜本地打打零工維持生計,平日里家住在王莊鎮(zhèn)前王村的姐姐高右琴幫襯著,雖說兩村是鄰村,但對于69歲的高右琴來說,忙完自家家務(wù)后,騎著電動三輪來回也要40分鐘的路程,如果等高右琴來到父親家,再去食堂打飯早就過了飯點。
張樹亮得知這一情況后,便主動向高家兄妹提出了送餐的辦法,這可解了高家兄妹的燃眉之急。“一到冬天,老人腿腳就不靈便,以前老人自己去食堂吃飯省了我們不少心?山衲甓焯淞,本身沒想麻煩村里,可是村里一直想著我們呢。”高右良感動地說。
就是因為這么一件小事兒,讓張樹亮萌生了想法:自入冬以來,來食堂吃飯的老人越來越少,是否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呢?雖說“五元三餐”的幸福餐確實解決了不少留守老人的就餐問題,可對于一些生活不能自理,難以去食堂就餐的老人來說,又該怎么辦呢?
“現(xiàn)在不都流行在‘APP’上點外賣嗎?不如我們也推出配送模式!”說干就干,幸福餐的“手機點餐+配送”模式隨即就在村里推行起來。
“幸福餐”送進家里面
寒冬里“人情味”更暖
“今天中午的菜有西紅柿炒雞蛋、山藥燉肉,還有湯、米飯和飯后小點心。”14日11點半左右,廚師大姐將菜分別裝在餐盒里,告訴張樹亮午餐的菜單,張樹亮隨后小心翼翼地蓋上蓋子,裝進了一個印有“西焦溝幸福食堂”的紅色保溫配餐箱內(nèi),再將箱子往肩頭一扛,便開始了當天的“送餐之旅”。
記者跟隨張樹亮來到家住村東南頭的85歲老人倪建英家中,此時老人的兩個女兒也剛到,看到張樹亮拎著配餐箱進家門,臉上都洋溢著感激之情。“張書記又來給俺老太太送餐了,太麻煩您了!”張樹亮笑了笑,隨即從配餐箱里把飯菜拿出來,放進倪建英的碗盤中。
“冬天多喝點湯暖胃……”倪建英吃著暖心飯,張樹亮說,“今年情況特殊,各地都在倡導‘就地過年’,你兒子在外面打工,要是過年回不來,你就給我說,過年我給你送餃子。”輕聲細語中,一絲絲關(guān)懷伴隨著幸福餐,走進老人家中。
不僅是張樹亮,西焦溝村幸福食堂的廚師大姐、志愿者也紛紛變身“外賣員”,誰有空,誰就在飯點把這“幸福餐”送到老人身邊。“這不快過年了,村里的疫情防控也更嚴了,估計今年有不少外出打工的人過年回不來,我想著春節(jié)的時候,外賣送餃子得是個大活兒,看來又要忙起來了。”張樹亮笑道。
寒冬里,西焦溝村推出的“幸福食堂”配送模式,被周邊不少村莊的幸福食堂紛紛效仿,可每個村里的情況不一樣,“配送人員”不足是首要考慮的一個大問題。
辦法總比困難多!石門山鎮(zhèn)臨洼村推出“人手不夠,村民互助”的配送模式,身體較好的老人在飯點前提前去食堂,先把餐食送到不便去就餐的老人家中,再折回食堂就餐。“這樣既鍛煉身體,還能和老伙計聊聊天,挺好。”75歲高齡的“送餐員”高大爺笑嘻嘻地說。
據(jù)了解,曲阜市石門山鎮(zhèn)按照政府主導、村級管理、村民自愿、非營利性原則,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全面推開“幸福食堂”建設(shè)。目前,該鎮(zhèn)11處“幸福食堂”已投入使用,容納200多位老人就餐。而目前各大食堂也因為天氣寒冷以及疫情防控需要控制堂食人數(shù)等原因,均已采取形式多樣的“外送模式”,讓“幸福餐”走進老人家中,熱騰騰的一日三餐讓老人們在這個冬季感受到更多的“人情味”。(易雪 王浩然 孔祥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