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蒙亮
通訊員 何悅東 文/圖
臨近春節(jié),昌樂縣鄌郚鎮(zhèn)金山村彌漫著忙年的味道。1月23日,記者走進村民于光娟家的高溫西瓜大棚里看到,于光娟正忙著給西瓜疏果、整枝。“再過40天就能上市了,從目前的長勢看,又是一個豐收年。”于光娟掐著手指算了一筆賬:這個大棚有3畝多地,一畝地定株2200棵左右。“雖說一株苗只保留一個瓜,但一個瓜能賣60至70元。”
金山村戶籍人口683人,耕地只有1083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群眾致富門路單一。2023年11月,市委政法委與金山村結對幫扶伊始,就把調結構、增收入放在了首位。
鄌郚鎮(zhèn)是中國無籽西瓜之鄉(xiāng)。在廣泛調研基礎上,市委政法委幫扶工作隊將小型無籽西瓜種植作為突破口,引導村莊發(fā)展特色農業(yè)。就在工作隊準備帶領鄉(xiāng)親們一起干時,村里卻傳出了不同聲音。
于光娟告訴記者,村里很多人世代種西瓜,對傳統(tǒng)的選種、育苗、管理等技術信手拈來。從城里來的工作隊“不按套路出牌”,大家思想一下轉不過彎。“聽說一株苗只生長3斤左右的一個瓜,大伙心里直犯嘀咕:難道過去七八倍的產量還比不上這個小瓜值錢?”
為了打消發(fā)展顧慮,市委政法委派駐金山村的第一書記馬東潤組織村民代表到東埠郭村利波農業(yè)發(fā)展中心等地參觀學習,邀請市、縣的農業(yè)技術專家、種植能手到村里傳經送寶?吹交A與自己差不多的村子因轉變發(fā)展方式,短短幾年就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大家都很感慨:若不換腦筋,金山村真的是徒有其名。
市委政法委協(xié)助村里籌措資金建成兩座高標準日光溫室大棚,對15座舊式蔬菜大棚進行全面改造升級,引進了兩個高端小型西瓜品種。在此基礎上,與有關公司建立了種銷合作模式,還指導村民做起了電商。通過“線上+線下”營銷策略,不僅保證了村民收入,“金山原根西瓜”的品牌也日漸走俏市場。
硬化村內道路3100米,聯(lián)系醫(yī)療機構為12人實施白內障手術……于光娟跟記者說著村里的新鮮事,看到前來走訪慰問的市委政法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書記李春野,高興地說:“村里的小型西瓜產業(yè)發(fā)展得越來越好,我們正準備擴大種植規(guī)模,讓好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