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三月春光暖,灼灼綻芳華。懷著敬意與期待,在一年一度的國際婦女節(jié)之際,日照日報社與市婦聯(lián)攜手開啟“她·綻芳華”專題專欄——在這里,您將看到鄉(xiāng)野田埂的智慧光芒,聽見時代前行的奮斗足音,觸摸到鄰里和諧的細膩溫度,更將感受到巾幗不讓須眉的蓬勃力量。
以文字為禮,獻給所有在時光長河里勇敢綻放的“她”—— 愿每個“她”都能自由舒展生命的枝椏,于時代的春風中,綻放獨一無二的華彩! 全媒體記者 周小桓
如果時間能夠回到一個人的20多歲,你最想對那個年紀的自己說些什么?
時光回溯到1990年。
一個20歲左右的年輕女孩,背著一個盛放三個煎餅、一塊咸蘿卜、一棵大蔥的書包,每天在果品公司、涂料廠干著最累、最臟的活。也就是在這里打工期間,她愛上了一位來自五蓮小山村的戴姓青年,并嫁給他成了他的媳婦。
而這一嫁,則將這位小閨女的命運與五蓮縣洪凝街道紅泥崖村的發(fā)展緊緊地“捆綁”在一起。
小閨女的名字叫張守英,在紅泥崖村,老少爺們親切地稱呼她為“閨女書記”。
丈夫忠厚老實,積極向上,公婆都是老黨員。嫁過來后的張守英深信勤勞能致富,夫妻二人同心同德,日子過得風生水起,對新生活充滿希冀。
此時,張守英正經(jīng)營著一家企業(yè),自家的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但村里卻還是一堆爛攤子:集體賬面上十幾萬元的外債,經(jīng)常有債主上門討賬;村內(nèi)占道、占街、占地現(xiàn)象嚴重,還不乏小偷小摸、打架斗毆、專業(yè)上訪……
2011年5月,已經(jīng)擔任村婦女主任的張守英高票當選紅泥崖村黨支部書記。消息傳出,成為大山里的爆炸性新聞。
“大老爺們兒都治不了的事,一個外來的媳婦頂啥用?”“孩子呀,咱還是不干這個差事吧,娘心疼你遭罪啊”……當組織的信任、村民的質(zhì)疑、家里人的不支持一股腦擺在張守英的面前,第一次讓她感到了如此難以抉擇。
一天一夜后,張守英咬牙做出了決定。“我張守英吃羊肉水餃穿毛衣很容易,我要讓全村的老少爺們兒都能吃上羊肉水餃穿上毛衣。”黨員大會上,張守英紅著眼眶表態(tài)。
窮家難當,爛攤子難收拾,散亂了心的隊伍不好帶。偏偏這些場景,在當年的紅泥崖村都能找到。
接管“帥印”的張守英吃不下飯,睡不好覺。每天都在村里轉(zhuǎn)悠,這家坐坐,那家問問。一段時間的走訪后,讓張守英琢磨明白了一件事:“在農(nóng)村基層,給錢給物,不如給個好支部。”
黨員帶好頭,群眾日子才有奔頭。于是,開好四個會:支委會、村委會、黨員會、村民代表會,成了張守英上任后的第一步。
借著“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這項工作,張守英要求“兩委”干部將老百姓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對老百姓有好處的事,同等條件先給老百姓辦”這是張守英給自己立下的“規(guī)矩”。
紅泥崖村有石材產(chǎn)業(yè),拉料車走街里,存在著交通隱患、環(huán)境污染和影響村民夜間休息等問題,村民意見較大,解決訴求強烈。
怎么辦?張守英不等不靠,頂住壓力、克服困難,多方籌集到70余萬元資金,建成了一條運輸石料的路,既為村內(nèi)居民提供了安全、干凈的生活環(huán)境,又極大地方便了石材業(yè)戶運輸石料,為村民辦了一件實實在在的好事。
不僅如此,抓住“一事一議”項目機遇,張守英投資43萬元硬化了寬12米、長360米的村內(nèi)道路,開展“巷巷通、戶戶通”青石鋪裝,進一步改善了村內(nèi)交通環(huán)境。
“張書記是真心為咱大家伙辦實事。”張守英的做法,老百姓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時間一長,黨支部的作風逐漸得到了村民的認可,大家伙兒都主動參與村里工作。2023年,村集體投資1200余萬元,對紅泥崖黨群服務中心進行了升級改造,內(nèi)設初心館、禮堂等設施,將整個紅泥崖村打造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綠,鄉(xiāng)土氣息濃厚的特色鄉(xiāng)村。
道路暢通了、環(huán)境變美了、心情舒暢了。張守英又開始琢磨起帶領村民發(fā)家致富的新路子。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紅泥崖村地處山區(qū),地薄水少,不適合發(fā)展大規(guī)模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如何帶領村民致富脫貧?張守英絞盡腦汁。
立足于村子的自然條件,她帶領黨員群眾多次外出考察學習調(diào)研。多方考察后,張守英了解到食用菌種植項目投資少、見效快,決定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龍頭,帶動村民發(fā)展食用菌種植產(chǎn)業(yè)項目。
說干就干。借著鄉(xiāng)村產(chǎn)業(yè)振興的東風,2021年11月,紅泥崖村建立起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投資120余萬元新建了14座食用菌種植大棚,帶動了50多個就業(yè)崗位,村民日薪超80元。2022年,村集體增收65萬元,徹底扭轉(zhuǎn)欠賬局面。
脫貧的腳步不止于此。在張守英的字典里,精準扶貧,就要不落一戶、不漏一人。
紅泥崖村曾面臨“老無所養(yǎng)”與“貧困交織”的困境。為此,張守英創(chuàng)新提出“互助養(yǎng)老”模式,聘請村內(nèi)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婦女照料失能老人,同時以村級幸福院為依托,投資200余萬元,建起新的“養(yǎng)老幸福大院”,統(tǒng)一配備廚具、洗衣機、床鋪和電視,建起了餐廳、休息室、活動室、康復室和心理咨詢室。
“全國脫貧攻堅創(chuàng)新獎”“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全國先進黨基層黨組織”……在村“兩委”和黨員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榮譽紛至沓來。而張守英本人也因為貢獻突出,先后被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創(chuàng)新獎先進個人”“山東省擔當作為好書記”“山東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山東省勞動模范”。
2025年,是張守英“嫁進”紅泥崖村的整35年,從曾經(jīng)的“外來媳婦”到如今的“閨女書記”,張守英感慨萬千,“如果能回到當初,我會對當年的自己說一句,我從不后悔成為紅泥崖村的媳婦,因為大山的泥土賦予了我堅韌不拔的勇氣與力量,未來,我會愈加堅定地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