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呂曉磊
本報通訊員 倪群力
初春時節(jié),乍暖還寒。3月10日,走進臨清市戴灣鎮(zhèn)趙建莊聯合村的智能化蔬菜大棚,成片的菠菜舒展著綠油油的葉子,村民們正麻利地進行收割、稱重、捆扎。冷鏈物流車旁,趙建莊聯合村第一書記趙振超手持訂單,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這批菠菜將通過直供渠道進入周邊大型商超,48小時內就能端上百姓餐桌。”
趙建莊聯合村的蔬菜產業(yè)近年來蓬勃發(fā)展,得益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創(chuàng)新模式。村里將9畝閑置土地整合起來,建設了5座標準化大棚,并通過蔬菜產業(yè)幫扶項目為農戶提供統(tǒng)一的種苗和技術指導。農戶既可以承包大棚自主經營,也能在合作社務工增收。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還為村民提供了多元化的收入來源。
在標準化種植區(qū),村民文明正在調整水肥配比,他今年承包了5座大棚,種植的是“荷蘭一號”菠菜。文明介紹,這種菠菜每季畝產可達7000斤,雖然今年市場價有所下降,但通過錯峰上市和訂單農業(yè),每畝純收益仍保持在7000元以上。這位有著十多年種植經驗的“土專家”翻開生產日志,上面詳細記錄著不同溫度、濕度下的生長參數,科學種植的理念在這里得到了充分體現。
除了菠菜,附近大棚里的紫光茄子也長勢喜人。村民趙春梅輕撫著油亮的果實,自豪地介紹:“采用無籽化栽培技術后,畝產突破萬斤,每斤批發(fā)價2元,收益是傳統(tǒng)作物的3倍。”科技的加持讓蔬菜產業(yè)如虎添翼,基地引進了水肥一體化滴灌系統(tǒng),配合溫度傳感器和自動卷簾裝置,蔬菜生長周期縮短了20%。
隨著蔬菜產業(yè)的不斷發(fā)展,趙建莊聯合村的“新農人”團隊還搞起了直播銷售。通過抖音、拼多多等平臺開展產地直播,吸引了大量網友的關注和購買。這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模式,不僅拓寬了銷路,還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如今,該村已經就第一批菠菜與各超市簽訂了供貨協(xié)議,預計能為村集體增加數萬元的收入。趙振超算了一筆經濟賬:“菠菜生長周期60天左右,一年能種4茬,每茬都能帶來可觀的收入。茄子畝產值能達到2萬元。目前村集體經濟發(fā)展勢頭很好,我們打算再擴建幾座智慧大棚,引進水果黃瓜、圣女果等高附加值品種,進一步提高村集體的經濟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