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上午9點,忙完家里的活,王洪車走出家門,從院東的小巷走向村里東西走向的主街道。晴好的陽光照在寬闊干凈的街道上,遇到老人,王洪車都要停下來,與老人說上幾句過年的話。
王洪車是莒南縣洙邊鎮(zhèn)王家野疃村的黨支部書記。王家野疃是個以丘陵山地為主的村子,全村1800多口人,年輕人外出打工,老人留在村里,全村60歲以上的老人有400多人,其中7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280人。
考慮到年輕人外出,歲數(shù)大、行動不便的老人冬天上街買菜有困難,村里秋季種了些大白菜。“大白菜能放住,老人們從小就吃慣了白菜,冬天家里別的菜可以沒有,白菜不能少了,炒著吃、燉著吃,包餃子、蒸包子也愿用白菜。”王洪車說。
收白菜時,村干部、黨員、志愿者都來了,共收了1700多棵。全村7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分了6棵。前來幫著收白菜、分白菜的志愿者王婷說:“白菜是按棵分的,大小搭配著,6棵白菜有40多斤。一家兩位老人的,就是80多斤白菜,自己再買點別的菜換個口味,整個冬天菜就夠吃的了。”
年前,從臘月十六開始,村里的大喇叭就一遍遍地響起來,讓村里70歲以上的老人到村黨群服務中心理發(fā)、洗衣服。負責洗衣服的志愿者是王婷和劉景霞,負責理發(fā)的是王洪車和志愿者葛文芝、龐翠香。“不到70歲,身體不好、行動不便的過來,我們也給理發(fā)、洗衣。”已經(jīng)50多歲的葛文芝說。
“老人來了,我們就給理發(fā)、剪發(fā),春節(jié)前給多少位老人理發(fā)、剪發(fā),我們沒統(tǒng)計。”60多歲的龐翠香說。她其實也算是老人,但每次給老人理發(fā),她都會來幫忙。
王家野疃村春節(jié)前為老人提供志愿服務的活中,洗衣服是最臟最累的。“老人們換季的衣服,準備開春后穿的衣服,都用大袋子裝著,拿到這里洗,有的老人戶一家就有十多件衣服送來洗。”49歲的劉景霞說,“最多的一天,兩臺大洗衣機洗了整整一天,估計得有三四百件。能讓村里的老人們干干凈凈過個年,我們忙點累點沒事,心里還挺高興,人都有老的那一天。”
給全村70歲以上的老人洗衣服、理發(fā),不只是春節(jié)前的事兒,而是從2022年就開始了,每月集中幾天,為老人提供這項服務。“給老人洗衣、理發(fā)前,我們都會在微信群里提前說,老年人有智能手機的少,我們還會在大喇叭里一遍遍地吆喝。”王洪車說,“村里有以黨員為主的志愿服務隊,都愿來幫助老人。”
王家野疃村的3000多畝丘陵山地中,有1000多畝流轉(zhuǎn)了出去,這是村集體收入的主要來源。有些老人種不動地、不愿種地了,村黨支部領(lǐng)辦的合作社就把這些老人的地流轉(zhuǎn)過來,東一塊西一塊,現(xiàn)在共有90多畝。“合作社流轉(zhuǎn)過來種著,還能增加這些老人的收入。”王洪車說。
這些年,王家野疃村的大街小巷全硬化了,綠化美化也基本完成,村集體一年60多萬元的收入,相當一部分用在全村老人的身上。2024年端午節(jié),7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發(fā)10斤大米、2斤大棗;中秋節(jié),是每人10斤面、2斤月餅;重陽節(jié)前,多位老人向村里反映,山里人以面食為主,大米吃得少,再發(fā)東西,少發(fā)些大米,因此重陽節(jié)每位老人是20斤面粉;春節(jié),每位老人是10斤面粉、10斤大米。這些米面,足夠老人做飯用了。
2024年,考慮到人老了容易磕著碰著,村里給400多位、62歲以上的老人,每人買了份人身意外保險。
入冬前,王家野疃村的村干部、網(wǎng)格員逐一走進老人戶,看門窗是否有損壞;山村老人冬季用煤取暖,村里為行動不便的老人家里安裝了一氧化碳報警器。“我們買的報警器很靈敏,超標就會報警。一有報警的,我們就跑去看。”王洪車說,“我們跑的次數(shù)多了,有些老人覺得不好意思,就偷偷把報警器的電池給摳了出來。我們只能一次次上門檢查報警器,告訴老人們不能這么做。我們多跑幾趟沒事,不能讓老人出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