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版墓志銘”
因壁畫遵循“事死如生”的原則,規(guī)格與墓主人地位匹配,墓葬壁畫也被稱作“圖像版墓志銘”,陜歷博壁畫修復基地的王佳老師這樣告訴雅昌藝術(shù)網(wǎng)。他就是《國家寶藏》中出現(xiàn)的那支年輕的壁畫修復師隊伍中的一員。王佳老師和陜歷博研究員蔡昌林老師一起為我和陜西國畫院院刊主編徐華導覽了唐代壁畫珍品展,并對壁畫作品做了專業(yè)詳盡解讀。蔡老師熱愛文博事業(yè)多年,對壁畫情有獨鐘,他沉醉于這些千年前的驚世珍品,并對它們?nèi)鐢?shù)家珍。
在進入真正的壁畫展區(qū)前,我們會率先看到一巨幅作品,內(nèi)容多為壁畫元素。“這是原陜歷博副館長、原陜西省美協(xié)副主席、畫家方鄂秦作品、由秦繡工藝完成”,王佳老師介紹,“作品最早是在人民大會堂陜西廳展出的,一直到八九十年代陜西廳改造,畫還回陜西省政府,省政府將其撥給了陜西文物局,最終又交給了陜西歷史博物館。作品里面有很多形象都是壁畫中比較常見的。秦繡工藝非常能體現(xiàn)陜西傳統(tǒng)文化,也是一種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進入溫濕度適宜的壁畫展廳,便正式進入了安靜的、千年前的繁華世界。蔡昌林老師曾在2011年《唐代壁畫的研讀與欣賞》一文中提到過中國古代壁畫的起源:考古所見最早的墓葬壁畫是1979年在陜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公社君誼大隊楊家堡村西周4號墓中的發(fā)現(xiàn),從墓底四壁白色的菱形幾何圖案可知,墓葬裝飾源于居室裝飾,墓葬壁畫與建筑壁畫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同時蔡老師表示:“唐代王親貴族對死后的墓葬竭盡全力美化。墓主生前的身份、地位,往往決定著墓葬的規(guī)模、隨葬品的數(shù)量以及壁畫內(nèi)容。”
唐朝西安作為京畿,周圍這些墓葬出土了大量的壁畫。在全國也是最多、最精彩的,大多保存于陜歷博。這些壁畫“展廳有一部分,庫房有一部分,修復室還有一部分。”王佳老師介紹說,“從外邊征集的壁畫修復,如果需要上展廳就上展廳,如果不需要上展廳有庫房,庫房有文物有問題再交給修復室,修復室修完再還給庫房,三個點有機結(jié)合。”
4/4 首頁 上一頁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