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理论片|国产91视频|免费簧片永久在线播放|97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1. 首頁    山東    國內(nèi)    社會    教育    旅游    房產(chǎn)    娛樂    企訊    女人    財經(jīng)    科技    健康    家居  

             

             首頁 > 文史頻道 > 正文
               

            比起直播首秀的銷量, 《收獲》更大的收獲是什么?

            2024-03-01 08:14:49  |  來源:  |  作者:  |  閱讀:次  字號: T   T
             

              2月28日晚,一場線上文壇“老友記”引發(fā)現(xiàn)象級圍觀——文學刊物《收獲》首次走進直播間,作家余華、蘇童攜手主播董宇輝、《收獲》主編程永新,長達兩個半小時的直播,收獲1.7億點贊,最高實時在線55萬人。截至2月29日零點,2024年《收獲》全年雜志與2024年《收獲長篇小說》4個小時內(nèi)分別售出7.32萬套和1.5萬套,總成交金額超過1240萬元。

              比起直播首秀的銷量,《收獲》更大的收獲是什么?

              “之前去郵局訂閱刊物的方式比較老套,一些年輕人也不會選擇。上直播間是新的方式,把好作品、好作家真正送到讀者手中。這種方式被證明有效,那我們就有必要去嘗試。”程永新坦言,“哪怕有銷量十分之一的讀者能夠來看《收獲》,我們就很滿意了。中國老中青三代的文學讀者規(guī)模其實相當驚人,等待我們用各種方式去走近。”

              “尋親”和老友

              不少網(wǎng)友還記得,一個多月前,另一份重要刊物《人民文學》首度進入直播間,主編施戰(zhàn)軍將此形容為“尋親”——“希望讓這本與共和國同生長的文學刊物和更多年輕人面對面,找到更多的讀者朋友”。

              “尋親”背后,共同的發(fā)心是以“拳拳之心大海撈針”!妒斋@》編輯部幾乎一夜無眠,如有新疆、西藏、內(nèi)蒙古等偏遠地區(qū)讀者下單,“我們都會送過去,哪怕貼一半的郵費。不在乎成本多少,關鍵是要讓人知道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者,讓真正的好作品能夠抵達到讀者那里去。”程永新說。

              因文學的感召,讓更多讀者、作者成為朋友,甚至是“損友”。當晚,“看余華蘇童斗嘴笑麻了”沖上熱搜,這對文壇“最佳損友”令人見識了“神仙友誼”的相愛相殺。

              聊起余華首部長篇《在細雨中呼喊》,蘇童打趣:“余華很少有這么洋氣的東西。”針對蘇童早期短篇《青石與河流》,余華毒舌道:“雖然羨慕作品發(fā)得早,但欣慰的是,這部作品都沒人關注,發(fā)了跟沒發(fā)一樣。”蘇童不甘示弱:“余華說天氣好,我都想反駁!”余華則自嘲:“我們的友誼建立在誤解之上。”二人的互動掀起網(wǎng)友海量留言彈幕:“友情開始的地方,故事開始的地方,都少不了《收獲》”“有幽默互懟,也有溫情追憶”……

              聊起老友、作家史鐵生,余華談起往事——當年史鐵生寫長篇小說《務虛筆記》時,盡管另有獎金10萬元的征稿擺在當時亟需醫(yī)療費的史鐵生面前,他依然選擇了《收獲》。

              堅守也創(chuàng)新

              創(chuàng)辦于1957年7月的《收獲》是一份大型文學雙月刊,創(chuàng)辦人為巴金和靳以。

              蘇童坦言,文學之路上永遠不要想象一篇小說有自己預想的那么好,也許最多只有75%,“但這75%,可能才到《收獲》眼中的及格線”。

              余華笑言,《收獲》就像“中國文學的道瓊斯指數(shù)”,并稱是《收獲》拯救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在細雨中呼喊》后面一半是刪掉重寫的,就是因為在《收獲》那里過不了關。為什么寫完小說我們要先給《收獲》?因為編輯肖元敏、李小林、程永新的意見對我們很重要。在編輯嚴格要求下,小說推倒重來。不然《在細雨中呼喊》不會是今天的樣子”。

              1986年,蘇童短篇《青石與河流》登上《收獲》第五期。次年,余華《四月三日事件》與蘇童中篇《1934年的逃亡》前后發(fā)表。蘇童表示:“《收獲》這樣的文學刊物就是文學青年心中的巔峰。”余華感慨:“《收獲》要求其實特別高,投稿通過了,我們就耀武揚威一下;通不過,也正常。但正是這種高要求,必然使我們在寫作時能不斷往前走。”

              一代代編輯在審美藝術上的堅守,鍛造了《收獲》招牌。哪怕推廣形式上再創(chuàng)新,程永新表示,審美標準不能降低。

              “我依然希望看到有才華、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文學作品。中國那么多雜志,審美和用稿標準在幾十年里一直在變化,每個作家表現(xiàn)生活都有自己的角度、體驗和能力。不管什么風來了,堅守的同時包容開放,就像當年《收獲》推出的‘先鋒作品專號’,這是巴金先生留下的重要精神遺產(chǎn)。”程永新說。

              在他看來,文學的變化發(fā)展是復雜的,所謂嚴肅文學受到挑戰(zhàn)時,也有新類型悄然崛起。比如前幾年的科幻文學以劉慈欣《三體》等為代表;比如馬伯庸歷史通俗系列小說,被改編為很多影視作品,“未來,期待更多文學寫作新樣本”。

              出發(fā)再抵達

              近年來,作家、學者走進直播間賣書已不新鮮,文學消費生態(tài)格局正在重塑。新媒介為文學傳播敞開新窗口,更具網(wǎng)感的姿態(tài)、富有感染力的講述,吸引更多人感受文學世界的溫度與深度。靠傳統(tǒng)征訂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全新賽道只用了幾個小時便超額完成,一組組驚人的數(shù)字令業(yè)界倍感振奮。

              當晚在直播間里,董宇輝再度談及遲子建的長篇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這部小說此前在他推薦下,4個月內(nèi)售出71萬冊,相當于小說2005年首版后17年銷量的總和。“其實,我的解讀也很私人化,不一定是遲子建老師的本意,但每個人都可以從文學里讀出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與感悟,讓一個個人與作品產(chǎn)生真實碰撞與情感共鳴”。

              新時代天高地闊,生機無限,文學沒有缺席,依然在場。身處瞬息萬變的互聯(lián)網(wǎng)語境,《收獲》《人民文學》等傳統(tǒng)期刊以“文學+”的開放姿態(tài),重新出發(fā)。

              業(yè)內(nèi)期待,更多刊物在互聯(lián)網(wǎng)賽道開掘出更具可持續(xù)性的路徑,通過不止一家直播間,抵達更多潛在用戶,讓文學與廣大讀者同頻共振。

              直播最后,余華期待更多人“走進實體書店,找到屬于自己的那本書”;董宇輝許下心愿:希望用小小努力幫文學與更多人產(chǎn)生聯(lián)系,讓直播間成為“沒有圍墻和磚瓦的超大實體書店”。據(jù)《文匯報》

            我來說說( 
            來頂一下
            返回首頁
            返回首頁
            上一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古爾納抵達上海 開啟為期9天的“中國行”
            下一篇:見證中國文學繁花照眼
             
            0
             
             
             
             
            推薦資訊
            共富車間助力群眾就業(yè)增收
            共富車間助力群眾就業(yè)
            寧陽:持續(xù)壯大林果產(chǎn)業(yè) 多點發(fā)力點亮綠色經(jīng)濟
            寧陽:持續(xù)壯大林果產(chǎn)
            “青衿致遠”實踐團參觀走訪青島漢纜股份有限公司
            “青衿致遠”實踐團參
            種下“牧草綠”,治愈“鹽堿白”
            種下“牧草綠”,治愈
             
            欄目最新
            欄目熱門
             
             
             
            版權聲明   |   網(wǎng)站簡介   |   網(wǎng)站導航   |   頻道招商   |   聯(lián)系方式   |   友情鏈接
            山東信息港 ings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