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粗糙有力的手,一顆善良質(zhì)樸的心,17年如一日守護著癱瘓在床的婆婆,無怨無悔地肩負起家庭的重擔,她就是定陶區(qū)孟海鎮(zhèn)白屯村人人稱贊的好兒媳白燕麗。
白燕麗與丈夫結(jié)婚以來互敬互愛,一家人其樂融融。2008年2月,禍從天降,婆婆腿疼得厲害,嚴重時竟無法行走,夫妻倆心急如焚,輾轉(zhuǎn)濟南、鄭州、山西等地求醫(yī)問藥,最終婆婆被確診為強直性類風濕病,人們稱之為“不死的癌癥”。
當時,家里條件艱苦,出行不便,婆婆的身體狀況又因為疾病而變得僵硬,求醫(yī)之路異常艱辛。曾經(jīng)干練、要強的婆婆也難以忍受病痛的折磨和心理上的落差,終日以淚洗面,一家人的生活苦不堪言。
“看著俺婆婆疼痛的樣子,我心里比誰都難受,只想著能多盡一份心,讓她少受點罪。”白燕麗的話語中透露出無盡的酸楚與堅定。
求醫(yī)問藥的巨大開支,讓這個家庭一度入不敷出。婆婆病情稍微穩(wěn)定后,白燕麗一邊照顧輪椅上的婆婆,一邊擺攤賣涼皮,想方設法補貼家用,遇到陰天下雨就讓年邁的公公在家照顧半天,收攤后便急忙往家趕。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2015年,婆婆突發(fā)腦血管破裂,生命危在旦夕。體重不足百斤的白燕麗不知道哪里來的力氣,把200多斤的婆婆抱上三輪車,緊急送往醫(yī)院,醫(yī)生說:“再晚來五分鐘,神仙也把人救不回來了。”手術室外,白燕麗幾近虛脫,癱坐在椅子上,直至婆婆脫離危險,她才稍稍松了口氣。
婆婆住院治療的40多天里,白燕麗無微不至地照料著,每天為婆婆擦洗身體、揉背、翻身、喂藥。丈夫趙憲民常說:“沒有她,就沒有我們這個家的今天。”
出院后,婆婆終日與床為伴,白燕麗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每天早上起床,白燕麗第一件事就是到婆婆床前,給老人翻身換洗,喂水按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一堅持就是17年,成了“久病床前的好兒媳”。
如今,婆婆已經(jīng)75歲高齡,除了日常治療類風濕病的藥物外,還需服用護肝、護膽、護心的藥物,一天的藥錢就要200元左右,家里還有3個上學的孩子,經(jīng)濟壓力著實不小。
怎樣才能既兼顧家庭又能增加收入,思考再三,白燕麗學起了雜技表演。她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別人練三個小時,我就要練十個小時,晚上安頓好婆婆后,我便開始練習。”丈夫趙憲民因雜技表演有舊傷,白燕麗的選擇也實屬無奈之舉。
經(jīng)過無數(shù)個日夜的努力,她終于從幕后走到了臺前,利用節(jié)假日外出表演掙份收入,平時就在家照顧老人孩子。
17年來,她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整個家庭,孩子們在她的熏陶下孝順懂事,放學后總是搶著做家務。婆婆對她的付出看在眼里,暖在心里,逢人便夸自己好福氣。面對街坊鄰里的贊揚,白燕麗總是靦腆地笑著說:“孝敬老人是我分內(nèi)的事。”
通訊員 曲巧松 記者 劉衛(wèi)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