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愛好書法的朋友們交流時,感到人們對筆、墨、紙、硯等物質(zhì)性的內(nèi)容,甚至包括筆、墨的用法談到的很多,認識也深刻。但是,對尋蹤達源從根本認識上應當準確把握的理論要素掌握的卻相對少些,以至于因?qū)▋?nèi)涵的理解不同,存在一些明顯謬誤的寫法和說法,有的因為是出自名人之手、出自名家之口,則人云亦云,以訛相傳,貽誤后學。因此,筆者將自己的學習感受奉獻給朋友們并與大家共同交流。
學習和鑒賞書法從理論認識上極為關鍵的三個字
一是"字"。字是書法賴以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基礎,對于"字",做為書法愛好者,我們從內(nèi)心深處感戴自己的祖先為華夏民族留下了珍貴的文化瑰寶,使龍的傳人至今仍受益匪淺。因為,創(chuàng)造象形文字的不只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古埃及和巴比倫等國在歷史文明中都曾擁有過象形文字。但是,能夠使象形文字得以傳承延續(xù),讓后人擁有書法這片廣袤的天地并能夠盡情耕耘與收獲的只有中國。因此,我們在感恩華夏民族的造字祖先倉頡的同時,也感謝秦代的蒙恬將軍將古遠的先人創(chuàng)造的原始毛筆升級為近乎現(xiàn)代人使用的毛筆,使承載著中華文明的象形文字得以由筆墨寫實般的綿綿傳續(xù)并惠澤后世。"字"既是書法得以產(chǎn)生和存在的本原,我們學習和鑒賞書法,對象形文字的原始面目及進化過程、進化特點就應當有較全面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對"字"誕生后的演化過程有著全景式的感知;才能讀懂從遠古走來的書法在一代代傳承過程中所積淀的敦厚的文化底蘊;才能通過書法作品洋溢出的那種仿似來自邈遠天際的古意,與書寫者有一見如故的神交;才能辨別書法作品是取韻、取法、取意,還是兼而有之;才能清晰的欣賞書法墨跡內(nèi)含筋骨,外映神采的筆觸所在。所以,王羲之在《筆勢論十二章并序》中說:"或變體處多,罕臻其本;轉筆處眾,莫識其源……故辨其所由,堪愈膏肓之疾"。因此,存意學者,對書法賴以生存和進化的"字"。不可不精研覃思,考諸規(guī)矩。
二是"道"。道有多種涵義,就其主要內(nèi)容而言有以下幾種:首先,"道"原指人行的道路,借用為事物運動變化所必須遵循的普遍規(guī)律。其次,"道"又指法則、規(guī)律。書法作為一種事物存在于社會,自然有其必須遵循的法則與規(guī)律,即書法之道。再者,"道"還指宇宙萬物的本原、本體。據(jù)《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由此可知,這個"道"作為"天下母",孕育著宇宙天地萬物萬象,衍生著宇宙天地間的各種事物及各行各業(yè)。所以、千差萬別的事物與行業(yè)及其所各自擁有的法則與規(guī)律,均作為具體的小"道",由"天下母"這個本體大"道"孕育而來。當然,作為書法的法則與規(guī)律的書法之道亦在其中產(chǎn)生。故此,學習與鑒賞書法,必然要研究和遵循書法史上積淀了近一千八百年的書法之道,所以說,這個"道"字無論從以上哪個角度去理解,總是繞不過去的。
三是"德"。德與道聯(lián)綴為道德,據(jù)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中的解釋,道德中的"德"字,其真正的含義是"得"。 對于"道"的認識修養(yǎng)有"得"于己,亦稱為"德"。也就是說,用作具體事物從"道"所"得"的特殊規(guī)律或特殊性質(zhì)。面對著客觀、混沌、氣象萬千的本體大"道",如果"得"以用真善美之道來滋潤我們的品質(zhì),就是道德品質(zhì)高尚或者說是從道中"得"到的東西使得品質(zhì)高尚。如果"得"以用假惡丑之道來充斥我們的靈魂,就是道德品質(zhì)低劣或者說是從道中"得"到的東西造成品質(zhì)低劣。以此,不難看出,我們學習與鑒賞書法的水平和品位,取決于我們從書法之道中獲得的是決定著真善美的法則與規(guī)律,還是得到了充斥其中的假惡丑的東西。這個"得"字,對于一個書法愛好者學習書法和提高對書法的鑒賞水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學習和鑒賞書法從理論認識上必須把握的一個前提
學習與鑒賞書法必須把握好的前提就是:書法---有法可依。
辭海記載云:書法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之一。指毛筆字書寫的方法,主要講執(zhí)筆、用筆、點畫、結構、分布(行次、章法)等方法。如執(zhí)筆要指實掌虛,五指齊力;用筆要中鋒鋪毫;點畫要圓滿周到;結構要橫直相安,意思呼應;分布要錯綜變化,疏密得宜,全章貫氣等。
從商、周時期初具成熟特征的早期文字甲骨文、金文、籀文,到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后頒布的八體書,再到漢晚期,形成了較為準確的書法概念。隨后,在約一千八百年的民族文化發(fā)展進程中,書法也在歷代先賢們的不倦研析和探索中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發(fā)展。從秦代李斯的《用筆法》;到東漢書法鼻祖蔡邕的《筆論》、《九勢》;晉代衛(wèi)恒的《四體書勢》;衛(wèi)鑠的《筆陣圖》;王羲之的《書論》、《筆勢論十二章并序》;南朝梁武帝蕭衍的《觀鐘繇書法十二意》;唐代虞世南的《筆髓論》;歐陽詢的《八訣》、《三十六法》;李世民的《筆法訣》;張懷瓘的《論用筆十法》、《玉堂禁經(jīng)》;顏真卿的《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韓方明的《授筆要說》等等,不勝枚舉。向當今的愛書之人全面展示了書法發(fā)展史上絢爛多彩的書法理論精髓。這些凝聚著一代代書法先賢們的心血與智慧結晶的書學秘要,正是后人步入書法之門,學習、研究和鑒賞書法的捷徑。正如蔡邕《九勢》中結尾所言:"此名九勢,得之雖無師授,亦能妙合古人,須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學習和鑒賞書法應當做到“兩個必須”
。ㄒ唬、學習與鑒賞書法--執(zhí)法必研
學習與鑒賞書法必然涉及到用書法理論中規(guī)范的標準作為評判依據(jù),從根本上離不開書法理論的指導。所以,無論是學習還是鑒賞書法,必然要對書法學術理論有一定程度的研究。然而面對傳流至今,浩如煙海,論點錯雜的書學理論,應如何把握,如何將所學知識用于自己學習和鑒賞書法的實際。筆者以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一是用筆,用筆是書法的基本功,是把字寫出神采的必修課。古代書法先賢對用筆之法多有論述,秦代李斯在《用筆法》中提出:"夫用筆之法,先疾回,后疾下,如鷹望鵬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 東漢蔡邕也在《九勢》中提出:"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所以,精到的用筆,沒有描摹,沒有遲疑,收放有度,氣勢開張,下筆之形有原由,收筆之勢有宗旨。一點一畫,新奇之中流溢古韻;一努一趯,勁潤之間流派分明。氣韻升騰之象,令行家一看就知道:書者具有正宗翰墨功夫。二是結字。結字是用筆協(xié)調(diào)功力的具體體現(xiàn)。蔡邕就結字形態(tài)上明確提出:"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 王羲之在《書論》中,就結字技法上提出:"每作一字,須用數(shù)種意,或橫畫似八分,而發(fā)如篆籀;或豎牽如深林之喬木,而屈折如鋼鉤……為一字,數(shù)體俱入。若作一紙之書,須字字意別,勿使相同"。如果說蔡邕就結字形態(tài)提出的:"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的要求,經(jīng)過"翰墨功多"就能夠達到的話,那么王羲之提出的"為一字,數(shù)體俱入"的結字標準,則是考量書法家對相關古文字的書體演化脈絡的掌握和用筆技法的綜合水準了。還有一些書法名賢傳流于世的書學理論,對用筆、結字之法多有涉獵,讀者可以在學習中慢慢體會。三是章法。章法本意是指詩文作者在安排全篇章節(jié)時的若干方法。包括文章的體勢、承轉、熔裁等。引用于書法則是指分布、謀篇布局,體現(xiàn)著書法作品的整體效果。書寫者在動筆書寫之前根據(jù)書寫的內(nèi)容、尺幅,書寫材質(zhì)是絹還是紙,文字大小疏密的安排,以及用何種書體書寫,進行意在筆先的構思,以期實現(xiàn)諸方面互相映襯、烘托的和諧的效果,書寫者在書寫時,努力使自己的用筆、結字等技法在筆墨運行間,達到高水平的共振,最后固定為墨跡分布錯綜變化,疏密得宜,全章貫氣的精美的書法成品,這就是書法章法的基本要求。唐代韓方明在《授筆要說》中提出:"夫欲書先當想,看所書一紙之中是何詞句,言語多少,及紙色目,相稱以何等書令與書體相合,或真、或行、或草,與紙相當。然意在筆前,筆居心后,皆須存用筆法,想有難書之字,預于心中布置,然后下筆,自然容與徘徊,意態(tài)雄逸,不得臨時無法,任筆所成,則非謂能解也。" 1/3 1 2 3 下一頁 尾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