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劉備不是傳說:從賣草鞋到三分天下》,作者:劍眉枉凝,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關羽之死,誰才是真正的兇手?
引子:關羽兵敗荊州、身首異處,是劉備集團最慘重的失敗,從此確立了三國版圖。而被后世奉為武圣的關羽之死,令無數(shù)人嗟嘆不已,也留下了許多謎團。最大的謎團是,關羽在荊州大打出手,長達半年的時間,劉備為什么沒有派出一兵一卒?因此,現(xiàn)在有人提出了“諸葛亮借刀殺關羽”、“劉備殺關羽”等離奇觀點。那么,關羽之死,誰才是真正的兇手呢?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北伐襄樊,連連得手,水淹于禁七軍,威震華夏。曹操不斷調(diào)兵遣將,甚至還抽調(diào)鎮(zhèn)守居巢(今安徽巢湖)的征東將軍張遼支援襄樊前線,自己則坐鎮(zhèn)洛陽附近作為后援。
曹操動作這么大,關羽也沒閑著!兑捉(jīng)》有辭:上九,亢龍有悔。道理幾乎人人都懂,是說見好就收、適可而止,否則物極必反,否極泰來。但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卻從來沒有幾個。
關羽此時就沒有適時收手的意思。他看出革命形勢一片大好,爐火燒得通紅,趁熱打鐵就能成功。關羽趁熱打鐵的方法,是抽調(diào)江陵和公安的后方軍隊圍攻襄陽、樊城。促使關羽調(diào)兵的主觀原因,就是他的性格。作為一個高調(diào)的人,高傲、自負、要強是關羽的性格特點。他要把嘴邊的肉——襄陽、樊城吃進肚子里才甘心,并且要只靠自己的力量吃下去。所以他不是向劉備請求援兵,而是抽調(diào)荊州后方軍隊。客觀原因是東吳的偽裝。此時魯肅已經(jīng)在兩年前病逝,一向主張強硬對劉的呂蒙接替右部督職位,將武力奪取荊州提上議事日程,不僅說動了老板孫權對荊州的不死之心,而且定下了具體的作戰(zhàn)計劃,首先是偽裝自己、麻痹關羽。
于是,關羽很快得到消息說東吳猛將呂蒙病得不輕,帶薪休了長期病假,接替呂蒙主持荊州軍務的是年輕人陸遜。很快,關羽又接到了陸遜的來信,信的內(nèi)容可以說是拉關系、拍馬屁的教科書式的榜樣,沒有絲毫的惡意,完全是同志式的關懷和粉絲式的仰慕。關羽與呂蒙打過交道,深知這人的強硬作風和不懷好意,在后方留的不少軍隊就是防備他的,F(xiàn)在既然上任的是陸遜這樣一個年輕粉絲,關羽以為大可不必擔心后方的安全,于是將后方大批軍隊抽調(diào)到了前線。
打仗除了需要兵,也離不開糧食等軍需物資。關羽軍隊的給養(yǎng)要靠荊州后方干部提供,其中有南郡太守麋芳與駐守公安的將軍士仁(一作傅士仁)。這兩人以前常被關羽呼來喝去,心里都有幾分不爽。尤其是麋芳,他是劉備的小舅子,哥哥就是麋竺,既算外戚,又是老資格,關羽看他不順眼,他也看關羽不順眼。
《關羽傳》記載麋芳與士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這句話引起了不同的解釋,一種說法是他們在做后勤工作的時候出了差錯;另一種說法是他們不聽關羽的將令,沒有派兵前去支援。不論是哪種原因,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兩人惹惱了關羽。關羽很生氣,后果很嚴重。得知這兩人辦事不力,他當場就宣布:“等我回去立即收拾這兩個家伙。”(還當治之)關羽不是說說而已,從受封前將軍、奉命“假節(jié)鉞”的那一刻開始,他已經(jīng)有權對麋芳、士仁這樣級別的干部實施先斬后奏。
關羽說這句話的時候,凱旋回師的信心十足。他不知道,他沒有回去的那一天了。
他在前線圍攻襄、樊的時候,反對他的勢力已經(jīng)結(jié)成了一張看不見的網(wǎng),也在對他進行圍攻。
其中出力最多下手最狠的是江東集團的帶頭大哥孫權。
在許多人眼里,孫權似乎是個沒有立場的人物,跟三國殺游戲里的人物一樣,不停地容我三思。劉備與曹操漢賊不兩立、勢同水與火,都立志搞定對方統(tǒng)一天下,只有孫權最為瀟灑,騎在墻頭,搖擺不定。
其實孫權才是三巨頭當中立場最為堅定的人物。他非常務實,一直堅守不渝的立場就是東吳的利益,所做的一切都以此為中心,為此可以拋棄政治立場,不在乎面子問題,甚至延緩當皇帝。只要對東吳對自己有利,孫權想跟誰好就跟誰好,稱臣進貢裝孫子統(tǒng)統(tǒng)沒有問題。
此時劉備和曹操兩方正殺得難分難解,傷筋動骨,孫權怎么出手,對戰(zhàn)局乃至政局有決定性的影響。他的作用,比得上楚漢相爭后期的齊王韓信,他幫誰,誰就贏。決定中國向何處去的機會,短暫地掌握在了孫權的手中。孫權可以選擇攻取曹操的徐州,也可以選擇偷襲劉備的荊州。我們知道,他最終的選擇是后者——在背后向關羽捅刀子。
孫權的這一行為讓許多人不齒,認定他不過是個守成之主,眼里只盯著荊州一塊地,根本沒有干掉曹操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的雄心壯志。因為孫權奪荊州是占便宜,打徐州還是能占便宜,甚至能干掉曹魏占更大的便宜,為什么偏偏要選擇背后捅關羽呢?
原因除了呂蒙等人的推波助瀾,還因為關羽策略失誤惹火了孫權。
此前,孫權想和關羽好一回,聯(lián)系聯(lián)系雙方感情。他派使者向關羽求婚,當然不是為他本人求婚而是為他長子孫登,求婚的對象是關羽的女兒,他希望與關羽結(jié)成兒女親家。
孫權作為當時天底下腰桿最粗的三個人之一,向關羽求婚,可以說是給足了關羽面子。而且長子孫登很有可能就是東吳集團未來的接班人,含金量遠遠高于其他兒子。關羽卻一點都不給孫權面子。他不但不答應這門親事,還把孫權的使者臭罵了一頓,然后轟了出去。
關羽不許婚的原因,很可能是看透了孫權愛玩政治婚姻這一套把戲,弄不好女兒剛過門還沒入洞房就進了牢房成了人質(zhì)。但大家都是玩政治的,凡事要講究策略,他完全可以找個借口委婉拒絕,不一定要當面辱罵使者,讓孫權下不來臺。 1/3 1 2 3 下一頁 尾頁 |